吳柳半生行醫,半生悠遊於畫布的想像世界,他自覺猶如天地間的蜉蝣。蘇東坡在赤壁賦所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正是吳柳此刻的心境。行醫數十年,彷彿潛伏人間,只為了在油彩世界燦爛一回。在滔滔大海裏,水母如蜉蝣般;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如蜉蝣般;面對生命的長河,吳柳感言其一生也如蜉蝣般渺小,但「朝聞道,夕死可矣」,在有生之年繼續在星海無垠中逍遙遊。
在這「失重的人型花園」裡,我們再現幻想中的自然,將信仰交付予自然。無限生長的意識,蔓延、交融,長成一朵朵散發獨特的香氣的花,整座花園被這獨有的精力填滿。在這「失重的人型花園」裡,我們重新定義自己的存在,享受著不被同化的自由。
來自台南府城的藝術工作者蘇俊吉,自1979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迄今持續探尋創作的新路向已漸近半個世紀。1992年獲楓葉獎國際水墨大賽銅楓獎後頗受激勵,但仍秉持「不重複自己,不抄襲他人」的初衷續做水墨與西方媒材的雙向嘗試。多年來歷經多種畫風的轉變,冀盼能畫出獨有的視覺符碼與自我風格。
2022年剛迎接八十大壽,並於台東美術館舉辦個展的江賢二,今攜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將太平洋一整片藍的大型新作帶引至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表示,本次策展團隊以藝術家深愛的古典音樂引聆,並以「湛」字為展覽主軸,帶出江賢二作品中的「深厚」、「透亮」以及豐富的音樂性。
黎志文為開拓臺灣現代石雕藝術重要代表藝術家。1949年生於香港,大學時選擇就讀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畢業後至義大利著名的世界雕塑中心卡拉拉(Carrara)石礦區亨魯(Henraux)石雕工作室學習雕刻,在工作室見習期間使黎志文有機會接觸到如亨利.摩爾(Henry Moore)、野口勇(Isamu Noguchi)、彼得.卡耶拿(Pietro Cascella)等國際著名的藝術家。
2023年年末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大道無門─江明賢藝術歷程」,策展人葉國新將展覽劃分為五大子題:一、懷鄉記情;二、千江萬嶺;三、興詩化境;四、造心物外;五、無法墨章,策展從藝術家在作品題材及媒材運用上的變化,照見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異國文化薰陶的至深影響,再關注到藝術家如何回應文人畫師法自然、講求氣韻的精神。
臺南市美術館繼2022年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合作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之後,2023年臺南市美術館再度與另一個世界級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結合文物與數位的豐富內容,向觀眾介紹中國藝術史上的精采名作。
當代攝影家游本寬返台發表新作《釘地》,同時「一時個展」將於10月底至12月初在全台巡迴展出。大不同於絕大部分攝影家在空間中的吊掛或裝置作品,游本寬除了延續過去十多年來採用「展覽書」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作品概念之外,今年的《釘地》展演,亦延續「在一個小時內呈現作品」的行動概念。
臺灣歷史博物館「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當我們望春風,我們殷切期盼的,究竟是什麼呢?透過《望春風》這首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刻文化意義的歌曲為核心主題,巧妙地結合了音樂、歷史和文化元素,帶領觀眾穿越時光,深入探索臺灣的多層面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