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3月底同步推出「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和「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兩檔個展各自呈現藝術家長期以來對影像創作的探索與藝術實踐。
曾煥昇累積廿餘年的平面與立體創作及大型裝置藝術創作與教學經驗,將抽象、寫意、寫實三要素融入創作中,以抽象的語彙與材質演繹內心想傳遞的希望與美好的氛圍,再搭配海景、海灘以及沙痕的變化莫測形成虛實幻化,呼應萬象交疊、若隱若現的特別圖象,以聯結作者出生地及生命歷練的關聯性。
卅年來以傑出分身的角色,為台灣各種西畫保存修復多達上萬件畫作的知名修復師郭江宋,在2023年的「雙春年」還原本尊的容顏,以畫家的身分展出第三次個展「時空的記憶」,可以說是他一路耕耘、播種與收成的薈萃,也是他走進繪畫的世界滿四十週年(1983-2023)的紀念、回憶與獻禮。
樸,無華,簡單是美,就如直線和曲線涵蓋了所有的造型,也如天地造就了生命一樣。生命的美好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活出自己的精彩。這次的展覽「樸」,取其自然無華,也取其不預期的可朔性,沒有特定媒材,想像在抽像與具象間。
畫家張韻明的作品看似前衛的媒材運用及象徵性符號加上厚重的肌理作品中,很難想像張韻明在30多年前,其實是以彩墨開啟了職業繪畫生涯,以彩墨為詩賦,吟頌出對母親土地的愛「台灣鄉野的情懷」。更有聲有色地揮灑出一片屬於他的彩墨世界。
台灣美術發展歷程中,夫妻檔藝術家不少而形成特別的團體型態,是親密愛人,也是親密畫友。所謂「藝術之愛」──對藝術的專業,也是對情感的專注。鐘有輝與林雪卿兩位教授的藝術之愛,因緣際會走上藝術這一條路,是台灣藝術社群裡延續「藝儷」傳統,讓台灣藝術家夫妻的故事典型延續。
睽違將近10年,藝術家葉子奇終於回到台北別古藏舉辦個展「行雲‧流水」,呈獻其對生活、自然、人間事物與歲月奔流不息的體認與回應,作品從內造到外化的微觀與宏觀,營造出一個屬於他個人與這個世代、可小可大的世界。
成立於台南國華街的暮拉多元藝術空間,藉由多元藝術創作樣貌,找尋人與藝術連結的無限可能。在11月5日開展的「先知乍現」,邀請水谷篤司、夏愛華、許唐瑋、黃建樺、蔡宜儒、毛毛等六位不同創作方式的藝術家,從媒材寓意、身體動勢、遊戲場ING三大面向切入,提供觀眾欣賞作品時豐富的想像空間,以及不同的解讀語彙。
陳陽熙歌詠「水」,認真地規畫與群眾的對話藍圖,並且要在畫面中傳達對人世思索的大智慧,再一次引發你我觀畫時的連聲讚歎,擊節再三。陳陽熙此次除了展出「上善若水」系列,還有「花」、「新象風景」、「情慾與女體寫生」及「風景寫生與創作」系列等不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