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色調與光線的安排之下,尋找內心對自然感受的更深層思考,並在畫面之中更加著重局部的敘述,以傳達出更為生動的效果。在這一年的探索過程之中,嘗試了以往較少表達的街景題材,從迪化街古樸建築的色調運和的一種不同體會,再到新生公園的繽紛色彩花園,以及各種山景遼闊的氣氛,再再豐富了內心對自然的不同感受。
1954年吳漢宗出生於嘉義朴子市,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後即任教泰北中學美工科。1997年遠赴美國Fontbonne University主修繪畫,獲得藝術碩士(MA),歸國後於台藝大執教十年。林耀華生長於台東初鹿,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而後任教於泰北高中美工科,三十餘年間,不斷在美學上精益求精,接連取得國立師大美術系學位及碩士學分。
1999年法蘭西藝術學院院士授勳儀式上,主席尚.卡多(Jean Cardot)稱頌新晉院士朱德群的藝術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張力,豐富了歐洲文化內容」。朱德群以高度的才氣征服世界文化之都,是首位問鼎該頭銜的華裔藝術家,2001年又獲法國騎士棕櫚勳章及榮譽 軍團騎士勳章等榮譽。
本事藝術推出遷址台北後的首檔展覽「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展現持續突破現行思想框架、鼓勵創作本質的意圖。此策展計畫邀請藝術家王佩瑄共同策畫,邀集七位文化背景與資歷相異的國內外藝術家,或以最具代表性,或以最新力作的深刻呈現,試圖建立共情與情感經驗在社會上能作用的積極意義,進而延伸討論身體與性別的政治性、主/群體性等。
對蔣友柏而言,誠實這件事在藝術創作及做人處事上是必須的,他對誠實的定義就是「清楚知道你是誰,而且不去掩飾你是誰」。他在各種動物閃閃發亮的眼睛裡看見何謂真誠,他在與孩子們的日常相處中體驗何謂誠實,因此他的畫中總是自然而然結合了這幾種元素,每一幅都是自我感受的真實體驗,呈現內心深處最直白、最赤裸裸的情緒與情感。
曹吉岡持續以「減法」面對創作主題,而在實務操作上,他堅持使用以「加法」著稱的「坦培拉」作畫,在不斷的打磨畫底實作與面對不確定中「修行」。聆聽他娓娓道來對坦培拉技法的摸索,真是一種享受,深度與厚度就在細瑣微物之間,飛轉後逐漸沉澱,如鏡面般投射出觀者的內心世界。
趙明強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畢業於復興崗政戰學校(現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的他,曾是許多政戰前輩藝術家最鍾愛的年輕一代接棒人,也給他最大的肯定與期許;而他本人的謙遜、自勵,從素描、水彩、油畫,乃至篆刻、水墨、攝影、美編……,無不參與學習,且都有所表現;其中,尤以水彩散發瀟灑、恬淡的文人意趣,優游於形意之間,深具個人特色。
百年前,臺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也是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藝術家前仆後繼,遠赴海外留學。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台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外,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也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年度大展「Re: Play 操/演現場」,分為「檔案現場」、「展演現場」與「推衍現場」三個區塊,從台灣1980至1990年代視覺藝術及小劇場中的身體展現為起點,探索身體表現與行為如何成為現當代社會的徵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