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與阿爾文.博亞爾斯基典藏合作,展出包括繪圖、絕版出版品及紙本資料,總數近百件的收藏。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是建築教育界的領航者,自1971年至1990年間擔任AA倫敦建築聯盟院長,充滿前衛性的辦學理念,透過教學、展覽與出版品等計畫,讓AA一躍成為培育建築大師的搖籃……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4月26日公布「2021高雄獎」得獎者名單,得主分別是魏柏任、蔡國傑、李奎壁,而由何創時書藝基金會贊助的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獲獎者則為張天健…
陳國祥是個自學的創作者,以飛舞的色彩、輕快的筆觸、堆疊的肌理,詮釋海風的吹拂、浪花的波濺與潮汐的流返,呈現的是他經歷風浪的跑船人生。原來,他曾被海盜狹持,而後為了與海盜抗衡,涉足鮮少人觸碰的軍火業。此次個展,是他首度透過畫筆,揭露過往那段血海交會的傳奇故事。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第22屆畢業展-相見在末日之後,將於5月7日上午10點於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廠正式展出,參展學生包含美術創作組與文創設計組學生,在各種想法個性中,搭配不同的媒材創作,將生命感受和各類關注議題以創作和文創的方式呈現。
「緩緩」這個名字源於黃祈霖自詡為緩慢思考的藝術創作者。於他而言,在這個快速運作的社會裡,人們應當用最慢的思考去享受不同的挑戰。黃祈霖擅長壓克力及電繪創作,作品中的角色多半是非人類的「怪物」,他將這些怪物統稱為「DILO」。
陳伯南自幼學習素描水彩,十四歲始於李可梅先生啟蒙,同時先後從學於杜簦吟、胡念祖、孫家勤、杜忠誥與陶晴山諸位先生。近三十年來,孜孜不倦的深入鑽研各類書畫筆墨技巧,探索吸收歷代傳統的流變,形成他獨創的新境。
節選114字以內文字
「藝/牆之佮」邀展18位藝術家,概括了80年代以來,先後在美術館、商業畫廊、替代空間等平行系統中開疆闢土、轉進磨合、現場創製及發表藝術的中壯輩創作者。展覽旨在透過此開放性的主題,和18位藝術家的美學思維及藝術言語,鋪陳30年來,台灣現當代藝術的活潑氣勢和多元樣貌。
這是臺灣1960世代三位藝術家蔡獻友(1964-)、謝其昌(1968-)與陳昱儒(1964-)的聯展。展覽構想來自於時代精神與社會氛圍的養成教育與創作狀態,重探五年級生在此時間節╱截點下的藝術特徵與意識存在。在這樣的想法下偶然觸碰到某種共同的主題與興趣,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因此有了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