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製造的濃湯罐頭、可口可樂、瑪麗蓮.夢露⋯⋯,無論是否愛好藝術,幾乎沒有人不曾看過這些已然成為流行符號的圖象。做為1960至1980年代普普藝術的重要代表,安迪.沃荷不僅投入平面藝術創作,也涉足商業插畫、錄像、電影與裝置藝術,他橫跨各種媒介、題材,模糊通俗文化與藝術的邊界,並且將前衛藝術與商業語言結合為一。
數十年來沉浸在古代書畫、珍稀家具及文房雅玩之中,鄧卜君將其文人美學轉化而為自身的創作基礎。在鑑賞作品的同時,自我的創作意念更激盪迸發,對於現時的社會思考及當代審美觀,他有更加深刻及審慎的觀察,進而形成鄧卜君特有的美學創作觀點。
大自然是林宏山創作的主要來源之一。走出畫室感受萬物之脈動,走訪鄉間小徑行腳於山中野趣,攝受於天地間靈動之氣息與萬物合而為一,達物我兩忘之境界,方能產生感動生命之作品,屬林宏山有之。獨特畫風自成一格,台灣傳奇藝術家之封號也於焉而生。
今年88高壽的知名畫家何肇衢,在客家委員會的邀請下,假國立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舉辦大型的回顧展,計展出作品一百餘件,並出版精美畫冊,是近年來頗為難得一見的藝壇盛事。
近日於國立中正紀念堂一展廳開展的「豐采.頌歌──何肇衢邀請展」,由客家委員會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所主辦,涵納何肇衢各時期代表作近150件,完整呈顯這位國內現代繪畫大師的創作生涯。
本展將展出林惺嶽各個階段的精彩作品,及近幾年來創作的十餘幅如史詩般的大型畫作64件。罹患帕金森症的林惺嶽老師擎著抖動的手堅定的說著:畫家是做到生命終結,筆從手上掉下來才結束……。
「花之禮讚」以「花」為主題,從藝術史的角度和文化多樣性的架構, 闡述人類文明與自然花卉之間的各種關係,由國立成功大學教授蕭瓊瑞擔任總策展人,展現出台灣、華夏、日本與西洋四種不同文化與世界觀。
相對於其他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以攝影為創作媒材,馬格利特從不以攝影師自居或將其攝影視為作品;這些照片所揭露的是藝術家在日常中所展現與眾不同的思維與行動。他也以攝影做為輔助進行繪畫創作的工具,進而延展作品解讀觀點,並探討他與攝影的關係。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場域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二戰後輾轉成為「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而今以新生的當代文化實驗場型態向大眾開放,並推出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由新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策畫,試圖探論在當代標準化機制的制約下,「實驗」的意義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