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與「石」是周珠旺近十幾年持續不懈的繪畫主題,描繪對象形貌簡單樸素,藝術家堅持一貫的寫實摹繪手法,形式上從追求極致的擬真技法,逐漸發展為涵蓋整體自然觀以致宇宙規律的哲思。
「穿越—正義:科技@潛殖」,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副教授黃建宏擔任策展人,根據自身長期研究、觀察民主與正義的發展,重新透過現在的時空觀點切入,試圖開啟更多元且開放的「正義」想像,以及對於穿越困境與「正義經驗」的……
傳說「六朝松」是古樹中最古老的松樹,樹齡都在千年之上,由梁武帝親手栽種。傳說的真偽,已無從考證。車建全以油畫與影像為媒材,再度描繪出以六朝松為出處的古松,構建華人心目中的「精神圖騰」。
威利.希伯以獨樹一幟的雕塑與裝置著稱,擅以木質材料、鋼與環氧樹脂等多樣材質進行創作,融合雕塑與繪畫的成分,探索物質可塑性之美學,而色彩的覆蓋更玩味其簡練風格的表現。此次在台首次個展將展出希伯以鮮明色彩堆疊出抽象造形美學的作品。
將於2018年8月11日至9月23日隆重推出美國藝術家戴爾·奇胡利(Dale Chihuly)最新個展「奇胡利:台北」(CHIHULY Taipei),呈現 藝術家50年創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
宜蘭美術館舉辦[「征途.歸人—吳炫三個展」,藝術家吳炫三教授首次回鄉在宜蘭美術館展出。吳炫三教授出生於宜蘭羅東,父親從事林務相關工作,從小即熱愛自然,源自故鄉山林的童年記憶,成為他藝術能量的根源,驅使他踏上突破自我的探索旅程。
鮑博(Francisco Borboa)1923年於美國加州,墨西哥裔的他幾乎漂泊一世紀,浪跡許多洲洋。決心想成為神職人員的他於1943年進入天主教分支耶穌會San Cayetano初學院,在學期間除了神學,鮑博另外也選修了建築與土木工程。這也進而影響到他日後的壁畫創作。
蘇東坡《邵伯梵行寺山茶》寫到︰「山茶相對誰來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見,爛紅如火雪中開。」中國文人特愛茶花,除了它獨特的丰姿外,更在於精神品格的象徵。有著梅花般的高韻勁節,容顏卻更加豐盈嬌豔;像牡丹一樣的國色天香,卻能耐久抗寒,在冰雪中獨自盛放。
肖像畫家張靄維生於澳門,廣東梅縣人,曾定居香港、臺灣,加拿大籍,1954年至1962年此八年期間學習並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附中及學院油畫系,後留校任教,為全美油畫家恊會(OPA)及加拿大藝術家聯盟(FCA)會員。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其中包括人物,風景,花果等,尤以肖像作品最為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