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後期開始,水彩作品的繪製不再只是豪門、貴族休閒生活的一部分,而是逐漸成為許多職業畫家的一個重要創作媒介。直到20世紀初期為止,這個現象幾乎傳遍整個歐洲,其中又以英國畫壇最為熱絡。儘管幾乎所有的畫家都會使用這種媒材,但最為人稱道且傑出的藝術家自然非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莫屬。
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後印象派畫家塞尚,於20世紀初鼓舞了年輕藝術家嘗試新思想,也為印象派與立體派搭起一座橋梁。他的傑作首次與義大利藝術名家的作品於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塞尚與大師畫家:義大利的夢境」一同展出,主軸圍繞威尼斯畫派以及在羅馬的古典主義畫家如何啟發塞尚嘗試新的繪畫形式。
當代德國藝術家傑哈.利希特,創作豐富多樣、層次深刻,尤其對集體或個人的歷史和記憶有獨特的刻畫。他運用不同的創作手法嘗試改變觀者的感受,也挑戰認知面向。在許多人宣告繪畫已死的年代,他拾起畫筆,以觀念藝術的概念創作肖像、風景畫,遊走於具象和抽象之間,表達他對歷史的反思、對威權的懷疑和不信任,以及記憶與現實的殘酷距離。
繼2009年英國泰特美術館與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培根舉辦盛大的百年回顧展後,近期美國休士頓美術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舉辦的「培根:晚期畫作」展(Francis Bacon: Late Paintings)是首次針對培根1971至1991年的作品進行研究及回顧。
1936年美國攝影師桃樂絲.蘭格拍攝了一件歷史經典作品〈移民者母親,尼波莫,加州〉,母親和兩個孩子住在工人帳篷裡的影像令人印象深刻;她捕捉了母親深邃美麗的眼睛裡透出的深深無奈與絕望──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代,原本賴以為生的豆作植種都被破壞,大批工人家庭因失業而顛沛流離。
比利時根特美術館近期推出凡艾克的大型個展,此次將一次展出超過全世界保存一半數量的十三件凡艾克作品。值得關注的是,自2012至2016年間於皇家文化遺產研究所修復完成的〈根特祭壇畫〉,將自根特聖巴夫主教座堂(St Bavo's Cathedral)搬運至根特美術館盛大展出。
「從今天開始,繪畫已死。」法國畫家保羅.德拉洛須(Paul Delaroche)在1840年左右看到第一張印刷版畫後如此表示。然而,繪畫並沒有消亡,反倒攝影術誕生了。相機的發明衝擊了既有的觀看方式,繪畫自此承載了前所未有的美學浪潮。
江戶時代至明治時期的日本繪畫世界變貌,可以從女性人物為主角的畫作一探究竟。當時,確立於江戶時代、風靡歐洲的浮世繪,以「女繪」這個流傳自平安時代的用語稱呼選擇「美人題材」或「臨摹美人」的作品,概括風情萬種、饒富情趣的女性樣貌。
現正於倫敦華勒斯典藏館(The Wallace Collection)展出的「被遺忘的大師:東印度公司的印度繪畫」,旨在闡明英印歷史中,印度繪畫最有趣但被忽略的階段,是英國首次有系統地展出英印殖民時期的印度藝術家創作,觀者能從中欣賞到許多結合傳統印度藝術、伊斯蘭藝術與西方藝術風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