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畫筆的魔法師
畢卡索.魔術畫作展
指向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創作於1926至1930年、多以人物為主題的立體派(Cubism)風格畫作的「魔術畫」系列作品,以其深入探究、頗析及呈現的情感紋理,為畢卡索開闢出藝術生涯的新篇章,更成為儲蓄創作於十年後、陳述反戰爭及戰後創傷題旨的〈格爾尼卡〉之能量。
此次於巴黎畢卡索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展出的「畢卡索.魔術畫」(Picasso. Tableaux magiques)為首場聚焦探討畢卡索此時期畫作的特展。展覽以12個展區分化出畢卡索繪畫中的多元主題,並以卡爾.榮格(Carl Jung)的當代超現實主義、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學研究,以及米歇爾.勒西斯(Michel Leiris)及克里斯汀.傑魯伯(Christian Zervos)有關藝術之魔幻的文學書寫,多方面解讀畢卡索如魔術師般的「伎倆」,以此為展覽堆疊出多層次的豐富基底。
魔術畫
1926年夏天,畢卡索在法國東南角地中海沿岸的昂蒂布(Antibes)開始一組持續至1930年的繪畫創作。而希臘籍法國藝術史學家克里斯汀.傑魯伯在覺察到這約莫150幅繪畫之間的相似主題,以及具備改變觀者視覺思想的強烈表達手法後,於1938年在《藝術日報》(Cahiers d'art)中以一篇〈畢卡索的魔術畫〉為題的文章裡,寫下自己的觀察與研究,成為首位將這組作品視為一個創作系列的藝術史學家。畢卡索的「魔術畫」(Tableaux magiques)系列作品之名因此誕生。
祕密咒語
魔術畫以多重的輪廓及具解剖意象般的彎曲線條,反覆對畫布施展神祕的魔咒,使畫作產生超越形式表達的奇幻張力。畫面裡極為平面、幾何的形狀,如同重複出現的魔咒,亦如暗號般在畢卡索的素描本中,隨著創作的發展逐漸揭露所蘊含的脈絡。展覽中幾件人物頭像畫作裡人物面部的錯位、扭曲及變形,均發散著如初讀卡夫卡《變形記》時那種隱約的不安、畏懼之情緒。畢卡索的祕密咒語,出自以線條與顏色所布下的魔法陣,直擊著每位膽敢直視畫布之觀者的內心,並在那兒投下無以名狀的震撼彈。
相關報導:【04月│畢卡索特別報導】畢卡索與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