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的壯遊
英國巴洛克的浮華藝境
關於君主的傳說皆是神祕而迷人的,日本君主是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西歐世界自中世紀起君主是上帝指定的代言人,一部沒有神話的歷史,彷彿輕如鴻毛。歐洲「君權神授」神化了君王的正統統御性,皆是天命之選,即便經歷了20世紀世界各地的民主化浪潮,王冕的重量在當代愈來愈輕。
英國歷史於現代化進程最關鍵的一年便是1640年,那年以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為首的清教徒們,推翻了查理一世專橫的君主制,但400年後的今日,英國皇室依然存在著全世界最具聲望的君主,「王冕」於英國17世紀末政權交替的歷史上,仿若一場「壯遊」,這頂王冕最忠實的紀錄,便是留存在藝術品上的痕跡。
「英國巴洛克:權利與幻想」(British Baroque: Power and Illusion)是史上首度專注研究英國巴洛克文化的展覽。2019年英國皇家收藏基金會(Royal Collection Trust)舉辦「查理二世:藝術與權力」(Charles II: Art & Power)一展,訴說17世紀中葉查理二世復辟後的「宮廷景觀」如何作為鞏固斯圖亞特王朝正統性的華麗示現,本次泰特不列顛(Tate Britain)聚焦的時間軸跨度更為寬廣,從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到1714年安妮皇后之死,在藝術史的討論上,那是一段經常被忽略的時期,巴洛克的風采幾乎以法王路易十四作為展示奢華的核心人物。然而,對照英國的歷史,英國巴洛克的面貌隨著局勢載浮載沉,經歷過了君主的缺席,從鼎盛高峰至政權轉變的遞嬗階段。在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展示了當時的名畫家──彼得.萊利(Sir Peter Lely,1618-1680)、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 1646-1723)和索恩希爾爵士(Sir James Thornhill, 1675-1734)等該時代炙手可熱的肖像畫家,以及許多從未面世的作品,嘗試探照那段散佚的英國巴洛克史料。
每一段歷史皆對藝術抱持不同的觀點,我們可以從貢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的研究中大致了解清教徒對於豪奢態度的立場,他認為清教徒對奢靡的生活抱有敵意,這樣的敵意間接影響了英格蘭肖像繪畫的發展,若觀察17世紀英國肖像畫的畫師,大部分都是「進口的」畫家如凡.戴克(Van Dyke)等,還有大名鼎鼎的彼得.萊利,霍爾.班和凡.戴克皆是以聲名大噪的「外籍藝術家」姿態,被英格蘭貴族召喚,為他們繪製肖像畫。也因此,查理二世的復辟,其實並非代表君權的完整回歸,而是更接近一種中庸之道的統御風格,在制度上不同於共和也非君主制,而是近於議會制。值得關注的是,這樣中間路線的政治氛圍,讓該時代在文化開放上享有極大的自由, 不同於清教徒對藝術奢侈鋪張的想法,藝術儼然成為復辟時期查理二世宣揚國威最為精緻的武器。
相關報導:
【05月│巴洛克審美特別報導】宴飲與齋戒──近代歐洲的飲食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