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飲與齋戒
近代歐洲的飲食藝術
英國劍橋大學斐茲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籌畫的「宴飲與齋戒:歐洲15至18世紀飲食藝術」(Feast & Fast: The Art of Food in Europe 1500 – 1800),由食物於近代歐洲藝術中的再現,一窺這300年間的飲食文化歷史,展覽綜觀歐洲近代社會對於食物的概念,藉由藝術品中呈現的美饌側寫食品的製作史(食料取得、食物籌備、加工工序)、貿易史(本地與全球的食材交易網絡)、飲食相關的宗教儀式與習慣(齋戒、宴飲等禮儀所蘊含的政治社會意涵),以及食品藝術(由廚房到餐桌的呈現)。
四時四季
古典時期發展出的論述體系,後來進一步與基督教信仰以及占星學融合,社會的時節儀禮也緊扣著農業活動為週期,如此結合宇宙運行、生命循環、時節氣令以及吃食節度的整體觀念,也成為近代歐洲視覺文化中常見的母題。
類似的例子可見於16世紀版印師傅哈爾門.詹斯.穆勒(Harmen Jansz. Müller)臨摹前人馬登.范.漢斯柯克(Maarten van Heemskerck)的〈四種氣質〉(The Four Temperaments)。這個系列的作品常以擬人手法,將古典神祉和季節星宿依次入畫,其中〈黏液氣質〉(Phlegmatici)一作可見掌管月亮的月神手持新月,照看著隸屬水象星座(雙魚、巨蟹、天蠍)的子民,在大地進行諸多與水系相關的活動,辛勤地垂釣、漁撈、航海,捕食著天鵝、鴨雁等水禽。
餐桌大觀:巴洛克美學
近代歐洲是巴洛克美學的黃金年代,這個時期對於食物的刻劃和呈現,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講究的氣派與鋪張,對於色彩的鋪陳濃豔,畫面和物件的安排也展現了十足的戲劇張力,由美饌到食具無不致力展現主人的闊綽與品味。要了解近代歐洲的飲食文化,靜物畫中對於食材、器皿通常有著精細的描摹,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喬瑞斯.范.孫(Joris van Son)〈龍蝦與靜物〉(Still life with a lobster)將不同季節的珍稀美饌入畫,由新鮮蔬果,到從北海捕捉運送到府的大龍蝦,以及功能相應的銀飾器皿,無不展現餐桌主人的財力與品味。向來只能在地中海生長的柑橘,時至17世紀因農業技術的躍進,開始於西歐栽種,時人由過往宴飲選擇受時令限制,逐漸走向以國際貿易和農業革新為餐桌增色。
相關報導:
【05月│巴洛克審美特別報導】王冕的壯遊──英國巴洛克的浮華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