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與鋼棍
奧地利女權主義藝術先驅蕾納特.柏特曼
撰文│鄭芳婷.圖版提供│Belvedere, Wien(《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6月號153期)
蕾納特.柏特曼以作品〈我持異義故我在〉代表奧地利參與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Renate Bertlmann, Discordo ergo sum, Austrian Pavillon, BiennaleArte 2019. Photo: Bildrecht, Vienna, 2019, Sophie Thun, Courtesy: Renate Bertlmann &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London
女權作為當代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議題,一直以來都在奮戰狀態,從未停歇,來自奧地利的女權主義藝術先驅蕾納特.柏特曼(Renate Bertlmann),已在這條悠遠的軌道上,耕耘超過半世紀。
柏特曼出生於1943年冬末,正面迎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即使在戰火之中,她仍然獲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家人給予的藝術發展的支持。14歲時,柏特曼的親戚致贈了她人生第一台相機,從此開啟了她對影像與視覺的探索。20歲那一年,柏特曼赴牛津(Oxford)學習英文,並且順利考入維也納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Vienna),在學院就讀期間,也修習繪畫與傳統手工藝。然而,也正是在研讀藝術的過程中,柏特曼親身經歷了來自藝術產業對於女性創作者的不友善與壓迫,使她開始思考藝術與女性力量之間的關係。
1978年,柏特曼開始使用一組屬於她自己的座右銘「我愛故我在」(AMO ERGO SUM),藉由挪用笛卡兒名言的方式,重組女性力量,並以此推出相關的作品,也開始將自己既有的作品進行分類與論述。而後,作為獨立藝術家的柏特曼,推出更多形式多元的創作方案,包括橫跨繪畫、拼貼畫、攝影、雕塑和表演的多重作品,並且開始對「媚俗」(kitsch)的藝術風格產生濃厚興趣。2019年,柏特曼代表奧地利參與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其中她所推出的作品〈我持異義故我在〉(Discordo Ergo Sum),由〈我愛故我在〉雕刻作品、柏特曼的藝術影像,以及312朵金屬玫瑰裝置等所構成,可謂其集大成的經典展覽。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0年6月號153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相關報導:
【06月│時代符碼的產製特別報導】解嘲資本符碼之道──柔伊.謝漢.薩當納的藝術產製學
【06月│時代符碼的產製特別報導】劇場宇宙中,不斷穿越布幕的儀式──烏拉.馮.勃蘭登堡「中間是藍色」展
相關報導:
【06月│時代符碼的產製特別報導】解嘲資本符碼之道──柔伊.謝漢.薩當納的藝術產製學
【06月│時代符碼的產製特別報導】劇場宇宙中,不斷穿越布幕的儀式──烏拉.馮.勃蘭登堡「中間是藍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