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的網路前景
後疫情時代的大平台還是小管道
2020春夏之際,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傳播,世界各國的畫廊、拍賣行、美術館、藝術博覽會、藝術節慶紛紛閉門謝客,讓藝術市場也是一片哀號,尤其對以商業交易維生的畫廊來說,這種打擊是雙重的,首先是畫廊自己關門導致客戶減少購買、無法開發新客戶等,其次是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新加坡、北京、台北等地的博覽會紛紛取消,這又讓許多畫廊約三分之一的年收入沒有了蹤影,許多畫廊的財務因此面臨考驗。
在畫廊、拍賣行紛紛關閉之際,人們格外關注藝術品的網路銷售和交易狀況,許多博覽會、畫廊都推出了線上展覽和交易。其中北京比較活躍的線上交易公司藝典中國發布消息稱2月底至5月初累計舉辦三百多場線上拍賣,累計拍賣標的六千兩百卅八件,成交率達62.62%,累計成交超過人民幣2億元,其中4月8日至5月8日藝術季期間累計成交超過人民幣1億3500萬元。重新運作的「永樂」拍賣行聯合藝典中國舉辦「藝術季」,從4月28日至5月8日舉辦卅一個專場的線上拍賣,含括中國書畫、古籍善本、古董珍玩、人文美學、茅台臻茶、現當代藝術、設計潮玩等眾多品類,這些線上拍賣都採取邀請業內重要嘉賓,帶觀眾近距離觀察每件拍品、互動答疑等形式,這無疑是為了增加現場感、信任度,從而調動高價位買家的積極性。
疫情期間,遊客稀疏的北京798藝術區。(圖版提供:周文翰)
但是網路平台的線上交易模式可否成為後疫情時代的主流管道?恐怕還無法樂觀。類似的事例是,五年前中國一度興起創辦藝術品電商平台的熱潮,那時我判斷這不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因為藝術品不是手機那樣的標準化產品和日常消費用品。一則每件藝術品的作者、尺幅、主題、價格差別極大,消費者購買需要花費許多篩選、溝通成本,恐怕不比線下輕鬆多少;二則客戶的重複購買率很低,藝術品電商獲得的新客戶可能僅僅購買一次又變成了沉默客戶、無效客戶,他可能一兩年才再購買一次藝術品,甚至消失了,所以藝術品電商很難說是一種可持續、可擴展的生意。果然,兩三年後大多數藝術品電商企業都夭折了,金融資本發現這根本不是一個可以快速做大的行業。
目前藝術行業仍然有不少人在著力發展藝術線上拍賣、藝術線上社區等,但是這些企業能否發展成交易的「大平台」實際上難度很大,大平台意味著許多不同的企業、個人都可以在上面交易。目前網路平台生意的主流代表是「淘寶模式」和「微信模式」,前者是聚合海量的商戶向數以億計的個人、商戶提供商品,淘寶架構資訊溝通、收付款的信用體系保障雙方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後者則是以高度活躍的社交軟體「微信」為通道,在關聯入口提供各種金融、消費的服務,通過把使用者導向相關服務的「導流」、收取傭金、直接提供遊戲服務等形式獲得收入。這兩種模式都依賴數億計的客戶,然後把其中有消費能力、意願的客戶引導到相對應的交易中去,可是藝術行業是個小眾行業,其中的畫廊、藝術家提供的都是非標準化產品,線上交易環節能節省多少成本還難說,交易的活躍度也可能有限。
巴塞爾藝術展因疫情取消今年9月於瑞士巴塞爾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
並於6月19日至26日推出第2屆線上展廳,同時呈現現場直播講座、策展人導覽,
以及畫廊舉辦之工作室導覽與表演等。©Art Basel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藝術行業內的大拍賣行、大畫廊都在利用自己的網站進行線上交易,它們為了鞏固和開發客戶資源,不會利用其他公司的網路通道。最終,相比之下,藝術博覽會實際上反倒是畫廊發現新客戶、開發新客戶的更有效管道。我想,最終各種藝術線上交易公司、線上藝術社區可能只能維持小而美的行業小平台或者管道的地位,難以出現公認的「大平台」,這是全球藝術行業的共同現象,不僅僅東亞如此。(全文閱讀542期藝術家雜誌)
【七月專輯│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