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有關
白立方藝廊首檔線上策畫群展
當我們比以往擁有更多時間時,你我之於時間,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回應疫情隔離期間,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感知經驗,白立方藝廊(White Cube)推出展覽「與時間有關」,展出達倫.阿爾蒙德(Darren Almond)、歐拉弗.艾利森(Olafur Eliasson)、塞利斯.懷恩.伊凡斯(Cerith Wyn Evans)、莫娜.哈托姆(Mona Hatoum)、河原溫、宮島達男、克里斯坦.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安妮斯.瑪汀(Agnes Martin)、賽亞.麥赫尼(Josiah McElheny)等十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指標與度量」和「經驗、流動與持續的時間」雙子題的穿梭下,探討他們創作中對時間的客觀特徵和主觀體驗的理解。
白立方藝廊「與時間有關」線上展廳介面 Courtesy White Cube
時間是嵌入在日常經驗中的概念。在哲學、科學和現象學領域中,它是空間測量的機械手段,也是依賴於意識的一種抽象概念。這項展覽考察了藝術家看待時間的不同方式,作品探究時間的客觀測量,如使用時鐘、箭頭、鐘擺等方式;抑或表現關於時間的主觀體驗,呈現較為感性的詮釋。時間的進程──循環的、濃縮的、拉長的、重複的⋯⋯,以及從時間經驗中延伸的記憶和感知,同樣影響人們對時間概念的理解。
達倫.阿爾蒙德的創作始終關乎時間,他藉由創作探索時間在類比(analogue)與數碼(digital)領域中的意義。「數字繪畫」系列的作品〈鐘擺〉由多層導電金屬葉(例如銅和銀)製成,這些材質在表面上產生自然的裂痕,反映畫作本身與環境的變化關係,具物理性的表面能夠吸收並反射光源。作品標題雖指涉鐘擺,但畫面中的數字卻非那般邏輯性,反倒極具詩意,漂浮在畫作表面上,若隱若現,如此的浮現與消逝,呈現的是時間的流逝。
達倫.阿爾蒙德 完美的時間(3×2) 2013 6個同步數字時鐘 44.5×60×14.5cm
©Darren Almond. Photo ©White Cube (Jack Hems)
河原溫的「日期繪畫」同樣為展出作品之一。始於1966年,其「今日」系列以單色壓克力彩襯托,刻畫下創作當天的日期。任何在同日午夜前未能完成的畫作,都被藝術家一一銷毀,因其失去代表「今日」的意義。當日新聞剪報則另放在厚紙板紙盒內,盒內鋪墊按照畫作上的日期及地方所收集的報紙剪報。該系列一直持續到2013年藝術家逝世那年方歇,總計近三千件日期繪畫。有趣的是,這項展覽選介的是〈1994年5月26日〉,當年《紐約時報》的標題為「太空望遠鏡確認黑洞理論」,巧妙呼應了時間的主客觀經驗,反思時間刻畫的儀式性與肉身體驗。
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在著作《時間與自由意志》中舉出「綿延」的時間概念。他認為我們若嘗試通過固定單位來測量時間,便會打破時間的流逝狀態,那「持續性」是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滲透。歐拉弗.艾利森的攝影作品〈早晨的小雲朵〉記錄了不同景觀中的雲朵,捕捉它們在自然中浮現又消逝的狀態,詮釋的便是時間不斷流動的過程。克里斯坦.馬克雷則以定格影像作品〈Look〉、〈棉花棒〉和〈蓋子和吸管(1分鐘)〉參展。這組作品是馬克雷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拍下他遊走倫敦市所見的馬路標誌與小物件。他藉由日常中微小的縮影,劃下時間的無形刻度,當物件定格在影像中,時間仍然流動著,而我們也未曾停止體驗著時間。(全文閱讀542期藝術家雜誌)
【七月專輯│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