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重生地球
倫敦蛇形藝廊「回返地球」藝術行動項目
自從「人類世」概念在1940年代初被提出,敲響人類與科技發展對環境危害的警鐘,到近年法國著名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提出的「負人類世」(Neganthropocene)論述,強調當代技術造成的虛無主義和人類創造力的瓦解,這些都讓我們思考:藝術所激發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可能成為「人類世」的解藥嗎?對照當下全球疫情肆虐,百業停頓、失業率高升,衝擊向來弱勢的藝術產業和藝術家的生計之時,做為一個藝術機構,如何回應現下的危機、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我們的未來是什麼?藝術如何與改變中的世界對話?進而讓這個世界更加理想?倫敦蛇形藝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里希.歐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認為,運用藝術的力量,可以為世代的人類尋求平衡發展的生態環境提出一些願景和解決方法,因此創藝術界之舉,提出跨平台項目「總體生態學」(General Ecology),從德國藝術家古斯塔夫.梅茨戈爾(Gustav Metzger)於2009年舉辦的「數十載」(Decades)展覽、2014年的「滅絕馬拉松」(Extinction Marathon)到2015年的「記住自然」(Remember Nature)一日藝術活動,「回返地球」(Back to Earth)則是今年蛇形藝廊慶祝開館五十週年的標誌項目。
歐拉弗.艾利森 地球觀點 2020 從馬里亞納海溝看地球
「回返地球」這個標題讓我們不禁想問:「我們喜歡現在的生活環境嗎?怎樣的地球是我們想要居住而且可以留給世代子孫?」因此這個計畫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如藝術家、科學家、設計師、作家、音樂家和人類學家等,針對環境生態、氣候變遷、人工智慧和科技等議題進行研究。當代藝術實踐裡,「跨學科」已是一種常態,藝術家可以同時是科學家、社會運動推行者,反之亦然。不同學科間的理論和思考模式讓藝術創作激發更多可能性,也因此更貼近日常生活,構建出不同層面的對話。蛇形藝廊亦規畫一系列Podcast節目自4月起推出,貼合主題邀請藝術家、策展人和相關學者進行討論,如「藝術家如何回應氣候變遷」、「藝術家如何發展保護地球相關運動」等。
歐拉弗.艾利森 地球觀點 2020 從格陵蘭冰原看地球
「回返地球」在今年的第一件作品便是邀請藝術家歐拉弗.艾利森(Olafur Eliasson)創作的「地球觀點」,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發表於社群網站Instagram上。該作品由九幅不同動態畫面組成,每一幅畫面鎖定在地球某個視角,他邀請觀眾盯著動畫上的中心點,再轉移至白色的平面,利用殘影(Afterimage)效果建構出我們對地球已知和未知的形象。由於每個人接收顏色的程度和認知的不同,所以會產生出不同的畫面,亦象徵我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想像。他選定的九個地點,包括曾發生核災的烏克蘭車諾比、南極圈、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格陵蘭冰原、印度恆河、澳洲大堡礁、俄國北極圈內的雅庫提(Yakutia)、伊索比亞的「非洲屋脊」塞米恩山脈、第一個承認「自然權」的厄瓜多等。這些代表不同生態、時區和地理樣貌的地點,牽連出幾世紀以來自然與人類互動的關係和演變。我們與自然的關係,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轉變,從與自然共生共存,逐漸成為以「利」為出發點的濫採濫用,直至接近失控。
扎克.基斯(Zak Kyes)設計的「為地 球創作藝術」標誌
歐拉弗.艾利森一直以來對於生態環保議題深切著墨,如之前與泰德美術館合作的〈冰鐘〉,將格陵蘭海上的大型浮冰搬運到倫敦市中心,藉由藝術行動喚起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他說:「我們熟悉的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場新型冠狀病毒危機使我們的社會和經濟陷入停頓,也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必須抓住這次機會,重新想像我們居住的地球未來該有什麼樣貌,並一同對抗目前的挑戰。」
茱蒂.芝加哥 擱淺—終結:對死亡和滅絕的沉思 2016
Photo by ©Donald Woodman/ARS, New York, courtesy of the artist; Salon 94, New York; and Jessica Silverman Gallery, San Francisco; ©Judy Chicag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另一個「#CreateArtForEarth」項目則是由藝術家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聯合多媒體藝術家Swoon、資深演員珍.芳達(Jane Fonda)的「星期五消防演習」(Fire Drill Fridays)、綠色和平組織和華盛頓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旗下的「女性、藝術和社會變革倡議」共同策畫,號召人們運用想像力,思考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如何建構一個更適宜的環境給人類和不同物種。它的表現方式可以是繪畫、攝影、行動藝術等,活動至今已有超過六千則貼文支持這個行動。茱蒂.芝加哥指出:「目前最要緊的是找出問題的癥結,並且由藝術家透過可以理解的方式來闡述這些重要的問題。」這個活動試圖打造一個無疆界、跨時區的平台,讓每個人都有權力發聲。這些創作類別豐富,有人運用回收材質製作畫布、有的製作一張海報,對「環境種族主義」提出質疑,有一部短片則邀請不同身分和種族的女性敘述「地球對她們而言是什麼」。生活最直觀的體會成了藝術創作的養分,如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著作《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中闡述:「第一項重要的思考就是生活在環境中持續發生,而且不僅僅是在其之中而是因其而生,藉由與環境的互動而生。」(全文閱讀544期藝術家雜誌)
【九月專輯│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