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或一起生活
專訪第七屆台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姚瑞中
從動物的角度看人類,以此來思考人類該如何跟動物調整彼此間的關係和相處模式。──姚瑞中
觀乎人類與自然生態受破壞的影響層面,自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不得不讓我們正襟肅容,好好反省人類破壞和侵佔生態環境的作為。成為眾矢之的的自然宿主蝙蝠,由國際蝙蝠保育組織(BCI)發布聲明,指出牠們是維繫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而且增加新型病原體在人群風險的是人們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破壞及開發。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大聲疾呼為避免未來疾病爆發的風險,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多位專家學者亦為蝙蝠喊冤,即便尚未、甚且可能永遠無法證實蝙蝠是否為此次疫情爆發的起因,撲殺單一物種的舉措在在顯現人類的慌亂與無知,我們此刻應將矛頭轉向自己,反省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性活動導致疫病依舊持續流行與蔓延的局面。人類究竟能否將此些警世放在心上或許尚且是個過於無謂的提問,首要正視和破除的應當是在災難發生時,人類與動物間二元的對立關係。
策展人姚瑞中於幻影堂接受《藝術家》雜誌專訪(攝影:曾筱如)
陳聖文 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 2019 木板、鐵件、鐵網、羊毛條、廢棄漁網 230×1210×250cm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甫展出第七屆台灣美術雙年展(以下簡稱「台雙展」),展題「禽獸不如」道出此次以人類為反省對象,反思我們與生物及其周遭環境的所處關係。策展人姚瑞中自佛教「畜生道」含括的十二類生命形態切入,從七個子題:獻祭與救贖、生物經貿潛史、無名戰爭肖像、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節慶╱綠地╱建蔽率、獸倣者╱獸形人、寵物╱動物園╱國家公園,擴充參展人數至四十九位╱組藝術家,展陳其中包含九十六件新作的兩百零一件聚焦生物題材的藝術創作。
盧昱瑞 漁場:下甲板排魷魚 2015 相紙 20.3×30.5cm(圖版提供:盧昱瑞)
姚瑞中表示,此次策展著重在佛教非宗教面的教育理念與實踐,以及倡導行善和發善心的重要性,而時隔十五年的策展工作盡在媽祖託夢與龍王指示等諸多指引下完成,藉此提醒觀者一個最自然卻是被忽視已久的觀念──生物多樣性。姚瑞中進一步指出,私慾與貪念窄化了人們的視野,例如國家公園的建立總是在肆意開採、破壞殆盡後才以劃定範圍的方式規範我們對於自然風景的保護,動物園亦是因為人們懶惰或懼怕至動物所處的環境而將動物如同囚犯般圈養在特定場域、規範起居,更不用說對動物的經濟宰制與剝削,甚而將動物身體商品化的作為。策展命題「禽獸不如」即在此兼具責問的角度下展開,同時由館方定名的英文展題「Subzoology」,從釋義的「亞動物學」或「地下動物學」提出以藝術作品做為動物學研究的切面,藉以擴大面向動物學探討,同時也以與人類相處,或受人類影響的動物行為來反思我們對其施展的權力。
關鍵字:溝通、思考與反省
若要從姚瑞中破題的自述展開探索人類與動物間的關係,擺放於展場大廳的作品〈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或許是最為血淋淋的答覆。陳聖文運用鮮豔的羊毛條、漁網、鐵件等編織成一個巨大的抹香鯨形體,形體背後開腸剖肚般的樣貌,無不直接影射逐年增多的擱淺案例及海洋汙染問題。陳聖文長期關注環境汙染議題,透過撿拾丟棄於沙灘上的海漂物,將之清洗、分類組構成作品的重覆性勞動,訴說著尋常的日常景象。盧昱瑞展出多件跟隨遠洋漁船進行的田調拍攝影像,從外籍移工疲憊的等待神態、布滿整艘船艙的大量鮮魷,到從甲板上拍攝的海上風景,張張道盡密集勞力下的工作樣態。
兩件展示於大廳的作品從直接展陳廢棄物件的視覺張力,延伸探索生物經濟的開發與利用,最終帶領出姚瑞中希望藉由展覽相互激盪出的三個關鍵面向:溝通、思考與反省。「禽獸不如」做為一種寓言體,試圖在尊重動物生命權的前提下提供對話機會,而從擱淺在展場中央的鯨魚和商品化的鮮魷所折射出的不對等關係,讓觀者不得不直視動物投射出生命危機的信號。姚瑞中另外提及此次邀請的藝術家皆是首次參加台雙展,其中又以年輕藝術家佔居多數,除了提供年輕藝術家參展機會,更期望透過作品相互激盪彼此的想法與能量。
彭奕軒 太陽曬過的味道 2020 UVC紫外線殺菌燈 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版提供:彭奕軒)
除卻關於將權力直接施加在動物身上的作品外,彭奕軒似乎是以眾生平等的角度邀請觀者進行一場淨身活動。散發著藍紫色光線的作品〈太陽曬過的味道〉充斥展間,彭奕軒如遊戲般玩弄文字意涵,將原來用做殺菌的燈光比擬為自然灑落的陽光,而於展間的殺菌行為,仿若暗指人類迄今造成地球上83%物種滅絕的行徑。(全文閱讀546期藝術家雜誌)
【十一月專輯│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