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發酵中
弘前當代美術館的藝術釀造
江戶名都到蘋果之城
日本東北青森地區,古稱「津輕」。17世紀江戶時代初葉,「弘前城」與其周邊的城下町建設完成後,因晉升為津輕的首善之都而繁榮昌盛。19世紀中末期,明治政府決議將縣廳搬遷至青森市,終止了弘前做為津輕政治中心的歷史。儘管城市定位180°翻轉,從建藩到近代化兩百多年間積累的涵養似乎孕育了某種酵母,持續為這座城市進行發酵,助其改變性質與樣貌。明治初期,日本最初的蘋果栽培業於弘前試驗成功,促使其轉向田園都市發展,至今,兼具歷史風采及時尚韻味、如陳年美酒般的弘前市,仍為全日本蘋果產量最多的地區,更是日本蘋果酒聖地。
蘋果園到當代美術館
1950年代,由於其他縣市的蘋果產量逐年增加,壓迫了弘前蘋果的銷量,當地商號不得不開始鑽研各項加工事業,探索新的生產模式。最為成功的新產品之一,是由企業家吉井勇與朝日啤酒攜手開發的「朝日蘋果酒」,而釀造蘋果酒的「吉野町磚倉庫」(又稱「舊吉井酒造磚倉庫」),可說是一座見證弘前轉變、陪伴近代企業蓬勃發展的關鍵建築。
首先,這座倉庫的位址在1880年代間,為蘋果栽培先驅楠美冬次郎主導的果園「不換園」,磚造建築體則是以日本酒商起家、後來成為弘前全方位企業家的福島藤助於1907年所建。1954年朝日蘋果酒在此研發成功,數年後由洋酒大牌「日果威士忌」(The Nikka Whisky Distilling Co. Ltd)接手製造。1965年工廠搬遷,吉井家所擁有的磚造倉庫轉為政府徵用米倉。2002年,應吉井酒造株式會社總經理吉井千代子邀請,出身於弘前的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於此倉庫舉辦「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展,動員四百多名志工協助創作及布展,吸引五萬多人到場參觀,開啟了這座紅磚倉庫與當代藝術的鏈結。奈良美智於2005年、2006年持續在該地展開「From the Depth of My Drawer」弘前展及「YOSHITOMO NARA + graf A to Z」展,均招募大批當地志工參與,合計九萬七千多名觀眾入場。在2006年的展覽中,奈良美智運用倉庫內的廢棄建材與物品,在空曠的倉儲空間裡建造四十四座「奈良小屋」,並將各式平面、立體創作展示於其間,使展覽有如「土生土長」於倉庫中的小鎮,人們在「空間中的空間」穿梭,探訪奈良美智與合作藝術家及當地志工群交織的宇宙。
![](https://artist-magazine.com/archive/image/edcontent8/54633901.jpg)
弘前當代美術館外觀一景。右側建築體為主要展場,左側為商店及餐廳。
(攝影:趙宜恬)
2007年,奈良美智捐出部分展覽收益,製作一層樓高的大型雕塑〈A to Z Memorial Dog〉,贈予弘前市政府。這隻四腳穩穩踏著大地、高翹著尾巴、和善垂眼的大白犬,在該年秋天起被裝置於緊鄰倉庫的公園中,由它守護的吉野町磚倉庫成為弘前市的人氣新風景。2020年,歷經五年多的軟體籌措與空間改造,吉野町磚倉庫在建築師田根剛的操刀下,正式以「弘前當代美術館」(弘前れんが倉庫美術館)之姿開放參觀,而〈A to Z Memorial Dog〉則住進了美術館,在門廳迎接觀者、邀請人們回視此地從蘋果園到當代美術館的歷史。
![](https://artist-magazine.com/archive/image/edcontent8/54634002.jpg)
奈良美智 A to Z Memorial Dog 2007 水性聚氨酯漆鋁 300×185×441cm 弘前當代美術館藏
(攝影:趙宜恬)©Yoshitomo Nara
開館紀念展春夏篇回顧
弘前當代美術館首檔展覽「Thank You Memory─從釀造到創造」,由曾參與1998年首屆台北雙年展策展的三木あき子擔任客座策展人,邀請八位藝術家作品進駐這座與在地歷史緊密連結的紅磚倉庫。其中,攝影家畠山直哉與影像藝術家藤井光在工程期間貼近跟拍,展出紅磚倉庫逐漸由閒置空間轉為當代美術館的歷程紀錄。畠山直哉重視「時間賦予的質感」,仔細觀察陳舊的構造,也記錄腐鏽過度、不得不更換的部件,並拍下空間改造完成後的那股「還能再繼續百年」的新氣勢。弘前當代美術館亦啟用此系列做為形象照,因此現今於媒體上曝光的空間影像大多為畠山直哉的作品。在展示方面,畠山直哉的作品並無獨立展間,而是以分散展出的方式貫穿全展,使影像與空間現場相互呼應。(全文閱讀546期藝術家雜誌)
![](https://artist-magazine.com/archive/image/edcontent8/54634201.jpg)
「Thank You Memory─從釀造到創造」第1區資料室展場一景。黑色伸展台展出吉野町磚倉庫的相關文史資料。
(攝影:趙宜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