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與19世紀末科學攝影
以《人類和動物的表情》為例
自希臘羅馬時期起,關於人類面部表情的研究即備受西方哲學和醫學界重視。人們相信透過面部表情可以了解被觀察對象的身分、性格、情緒以及社交特性。19世紀下半葉,主張「進化論」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也曾涉獵於研究面部表情,他於1872年(時年63歲)出版著作《人類和動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意圖揭示人類表情「普世性」的特徵。該著作是首部利用攝影作品做為插圖的科學研究著作之一。本文從《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以下簡稱「《表情》」)一作的插圖出發,探討19世紀下半葉攝影作品運用於人類面部表情研究以至於科學研究的視覺文化背景。
在達爾文的時代,科學界仍有相當多的學者相信人類相較於動物而言之所以有能力做出更為豐富的表情,是由於人類與做為造物主的神有著特殊的連結。蘇格蘭生理學家查爾斯.貝爾(Charles Bell)即持此類「神造」(divine design)觀點。不同於貝爾,達爾文認為人類豐富的表情是通過遺傳而來。通過面部表情傳達情感的能力不但與生俱來,且具備「普世性」,任何種族、任何受教育程度者都可以根據他人的表情感受與之相對應的情緒。為了使其觀點更具說服力,達爾文自1860年代開始收集圖象素材以做為日後出版專著的插圖。他的工作首先從觀察繪畫作品以及收藏商業人像攝影開始。
塞巴斯蒂亞諾.德爾.皮翁博 拉薩路的復活 1517-1519 油彩畫布 381×289.6cm 倫敦國家藝廊藏
達爾文自1860年代起開始頻繁造訪倫敦國家藝廊,並觀察、記錄繪畫中對人類表情的描繪。其中一幅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塞巴斯蒂亞諾.德爾.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的作品〈拉薩路的復活〉給予達爾文直接的啟發。該作品刻畫耶穌復活拉撒路(Lazarus)的瞬間,畫家注重表現不同人物面對這一神蹟時的反應:下跪於耶穌身旁的瑪利亞和聖彼得展現的是虔誠和毫無保留的信任,使徒們以及被復活的拉薩路展現的是吃驚的表情,畫面右後方法利賽人則充滿懷疑與不信任。最為吸引達爾文的一個細節是耶穌左肩後方的聖安德烈,他將雙手掌心向外舉至面部兩側,張大雙眼、眉頭緊鎖,傳達出異常吃驚的表情。達爾文在《表情》中運用了一張極為相似的照片用來說明「驚訝」表情,該作的模特兒正是與達爾文合作的攝影師奧斯卡.雷蘭德(Oscar G. Rejlander)本人。
右/塞巴斯蒂亞諾.德爾.皮翁博〈拉薩路的復活〉局部。耶穌左肩後方的聖安德烈將雙手掌心向外舉至面部兩側,張大雙眼、眉頭緊鎖,傳達出異常吃驚的表情。
達爾文和「藝術攝影」之父奧斯卡.雷蘭德正式合作是在《表情》一書出版一年以前。在此之前,達爾文曾密集走訪倫敦的攝影工作室,試圖從商業攝影中選擇適合做為他著作插圖的照片。此時倫敦的攝影業正值蓬勃發展之際:據統計,1860年倫敦有一百五十間攝影工作室,1875年即上升至兩百七十五間。然而,尋找商業攝影的想法並不順利。在達爾文所處的時代,攝影仍是一項新興技術,拍攝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雖然已有所提昇,卻仍需十至十五秒,很難捕捉人們轉瞬即逝的面部表情。(全文閱讀553期藝術家雜誌)
【六月專輯│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