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展覽做為一種態度
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第三階段「一個展覽」
第13屆上海雙年展第3階段「一個展覽」展場一景
經過五個月的生成,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在主策展人安德烈斯.哈克(Andrés Jaque)及策展團隊成員瑪麗娜.奧特羅.韋爾齊耶(Marina Otero Verzier)、露其雅.皮耶特羅烏斯第(Lucia Pietroiusti)、由宓與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的策畫下,經過「濕運行」及「生態聯盟」兩階段,第三階段的展覽呈現「一個展覽」在今年4月17日展開,展出十八個國家的六十四位/組藝術家帶來的七十六件作品,其中包含卅三件新委託創作。展覽場地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以下簡稱「PSA」)的三個樓層為主,也延伸至孫科別墅等其他上海的空間。
本屆上海雙年展以水做為媒介,試圖串聯起不同的身體(bodies),囊括人類、非人類、動植物、礦物、技術、風景、公共建設、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建築師、行動者、影像工作者、學生、公民等,也與上海本身的水文脈絡相互連結,藉由「水體」的命題強調不同身體間的彼此依賴與穿透,指出跨國界、跨物種結盟與相互照顧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病毒藉由空氣、體液自一個身體進入另一個身體,更顯示出身體與身體間的緊密相連並非理論架構,而是切身的物理狀態,也由此點出與世界萬物重新建立另類結盟的重要性。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帶來的人員移動及物品調度的挑戰下,本屆上海雙年展在沒有作品的狀態下展開並以「倒置」的方式進行,即以一系列的表演、討論開場,接續與不同的參與者持續協作及生成,最後於「一個展覽」進行最終呈現。
曹明浩、陳建軍「水系計畫」系列作品於第13屆上海雙年展第3階段「一個展覽」展場一景
(攝影:陳顥)
如水般流淌而開
如水匯聚不同物質的特質,本屆上海雙年展的展品陳列並未依照不同子題將作品分門別類擺放,而是如同在水流之下,不同的作品彼此浸潤、彼此對話。在PSA的展出中,一樓入口處由老舊藍色布料拼接而成的長方布幔與懸空的木船揭開序幕,為本屆上海雙年展帶來水的意象,沒有懾人的尺寸、奇觀的造形,是更貼近人的尺度。這是曹明浩與陳建軍自2015年至今逾六年長期關注成都都江堰上下游變化的「水系計畫」系列作品,如〈水系博物館〉觀察都江堰下游水系,在下游發現因水量減少及現代公路建設取代水路,導致渡口的荒廢及相應當地造船業的沒落。曹明浩與陳建軍藉由當地一艘閒置的船與廢棄木料舉辦「造船工作坊」,邀請地方造船師傅、村民、文史工作者等共同參與及思考水系與自身的關係,之後再自該地將船運至都江堰,讓船在不同流段的停留引發各地民眾的討論。「水系計畫」系列作品藉由對水文的長期觀察及與社群的互動,揭開水系背後的複雜性,也明確地為本屆上海雙年展定下調性。
第13屆上海雙年展第3階段「一個展覽」展場一景。
左至右:WORKac建築事務所 為紐約兒童藝術博物館訂製的水槽 2020 印製壁貼 尺寸依場地而定;
WORKac建築事務所 城市水循環 2020 油彩 70×100cm;
陸千戎 驅泥引河龍 清 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藏
(攝影:陳顥)
PSA一樓左側則可見到藝術、跨學科、生態間的對話,如托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一系列的雕塑/裝置,她依循理查.塞拉(Richard Serra)及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等人的低限造形傳統,同時放入非裔族群歷史、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對水的感受等寓意,本次展出作品即包含她對長江大橋、〈千里江山圖〉等的低限轉化。在藝術家對生態的感性表達外,同一展區也包含建築師及藝術團體對水議題的具體提案,紐約WORKac建築事務所將其與水相關已實踐/構思中的設計方案以大圖置於牆面,包含〈紐約隱形公寓的淋浴間〉以淋浴間的蒸汽灌溉植物的系統、〈城市水循環〉的巨大魚菜共生環,提出讓生態共生系統化為社交空間裝置的可能;藝術雙人組「烹飪部門」(Cooking Section)則以〈逃逸者的蹤跡〉指出養殖鮭魚所造成的汙染,並提倡替代性與符合環境正義的食材「氣候食」(CLIMAVORE),同時影響PSA附近的餐廳「BISTRO BY URSIDE」從菜單上移除使用養殖鮭魚,改採更多「氣候食」。在上述作品間能看見藝術、設計、建築對生態的回應,以及彼此感性表達/推測/行動間的對話。
(全文閱讀554期藝術家雜誌)【7月特別報導│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
「水體」的中國視角──專訪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中國策展人由宓
一個展覽做為一種態度──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第三階段「一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