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的中國視角
專訪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中國策展人由宓
圖版提供/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藝術家2021年7月554期)
第13屆上海雙年展中國策展人由宓
(圖版提供:由宓)
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以水的流動為意象,強調不同身體間的相連、超越個體、跨物種、跨國界彼此結盟的重要性。本次策展團隊亦可視為不同身體間的交會與激盪,主策展人安德烈斯.哈克(Andrés Jaque)關注生態、空間政治、性別政治,瑪麗娜.奧特羅.韋爾齊耶(Marina Otero Verzier)關注自動化技術、多物種共生、情感與關懷,露其雅.皮耶特羅烏斯第(Lucia Pietroiusti)於倫敦蛇形藝廊創設「普遍生態學」(General Ecology)項目,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則關注影像如何處理環境與生態議題,策展團隊成員皆在生態議題的研究與實踐上彼此交叉。
然而,做為策展團隊中唯一的中國籍策展人由宓,主要關注項目聚焦遊牧主義、新舊媒體與網絡,為本屆上海雙年展注入不同的視野。我們與由宓於4月24日進行線上訪談,她大方分享了自身的背景、做為中國籍策展人的觀點、對藝術與社會的反思、參展中國藝術家的介紹,以及本屆上海雙年展中的未竟之業。
吳尚育:能否請您談談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的推出與此刻中國的關係?本屆上海雙年展如何做為一種重新建構世界的實驗?
由宓:首先,謝謝你們的聯繫,我深信你們已經和安德烈斯.哈克有過深刻的對談。我很高興你們也決定訪問我,聽聽我的想法和不同的觀點。或許如果直接進入問題,這是一個極度奇怪的時刻,我想我不需要對現今全世界的社會經濟問題多加著墨。我認為中國正在經歷一個稱作「內卷」的過程。現今許多國家都處在隔絕的狀態,然而中國特別是這樣──因為疫情,也因為地緣政治的張力,中國有著最嚴密的邊境管控,所以許多人用「內卷」來形容中國現正經歷的過程,當你從世界的其他部分被切割開來,就像一種事物在內部變得更加劇烈的物理過程,最終導致如過去般的內在消耗(entropy)。
王拓 通古斯 2021 彩色有聲單頻道4K影像 66’ 00” 影像截圖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委託創作與支持
我認為這個詞很精妙地捕捉到人們在社會中感受到的焦慮,它並不侷限於中國,從背後的社會政治張力來看,我想這種焦慮一直都處在高點。因此,本屆上海雙年展想提出一個更溫柔或慷慨的姿態,喚起水柔軟的意象來面對這個批判的態度。我認為形態上的批判性在藝術界相當普遍,已經行之有年了。這對藝術界帶來好處,但也讓一切都變得像腦力激盪,於是開始看到許多展覽就像書一樣。面對當代藝術界這種普遍的狀態,我們希望在本屆上海雙年展提出一個更柔軟、更開放的空間,讓人們可以進入並擁抱它,可以踩著比較緩慢的步調,也不需要有面對智識主導(intellectualism)的壓力。我想這個伴隨著我們想如何呈現展覽的大致想法某方面是成功了,我聽到有人說觀眾在展覽中的流動與步調確實有點不同,所以我還滿高興的。
潘岱靜 重奏 2021 鋼鐵、酸劑、沙、聚酯、水、表演、聲音、多攝影機實時監控影像
第13屆上海雙年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委託創作
於第13屆上海雙年展第3階段「一個展覽」4月16日開幕特別活動「重奏(啟動表演)」現場一景
在社會建構方面,當談到生態重構時,我們不該忽略社會面向。我認為最接近這個目標的計畫是「關懷家互助網絡」(ReUnion Network),它來自社會設計,設計師是近五年在荷蘭定居的中國人(殷艾雯)。這計畫相當基進,但事實上卻是以「一對一照顧」(peer-to-peer care)來聚集好人的相當實際的提案。試想所有我們接受或購買的照護服務,無論是由政府或市場提供,實際上我們每天做的就是照顧父母、祖父母與照顧彼此,我們不只用一種方式進行這種非正式的勞動,它也和禮物經濟有關;就某方面來說,它並非完全無私,而是你做某些事情是因為在未來某個時刻這樣的幫助會得到回報,所以你處在這種彼此不斷相互支持的社會網絡之中。「關懷家互助網絡」的概念為找到一個模型,讓這種非正式的勞動能被辨識,如此並不是為了被市場化或商品化,而是當我們能在社會網絡中建構這種「一對一照顧」關係時,政府就應該鼓勵這種社會照護形式,甚至給予支持,做為另類的社會福利系統。(全文閱讀554期藝術家雜誌)
【7月特別報導│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
「水體」的中國視角──專訪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中國策展人由宓
一個展覽做為一種態度──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第三階段「一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