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土有情
席德進的藝術與台灣
1948年來台的席德進,將傳統文化元素與台灣自然人文特色融合,開創獨特的繪畫風格,可惜在創作至臻成熟之際於1981年病逝,席德進的好友組成基金會保管其留世畫作,於1992年捐予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2021年適逢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國立台灣美術館為感念席德進作品之捐贈並彰顯其藝術與台灣之關係,以典藏作品為展覽主軸,規畫特展「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展」,精選席德進具代表性的台灣古蹟、民房、風景等水彩創作,分為「民房古厝」、「台灣山水」兩個主題單元展示,簡要呈現席德進與台灣風土的關係,以及他對於台灣鄉土所創造的特殊藝術表現語彙。
民房古厝
1966年席德進從海外遊歷歸來,有感於社會環境快速轉變,台灣傳統建築逐漸被拆除,傳統優美的文化遺產即將消失不見,遂起身呼籲古蹟保存,並對台灣古宅展開觀察與研究,發表七篇「台灣古建築體驗」系列專文討論傳統建築之美。他說:「台灣古屋是我汲取不盡的靈感泉源,它指引著我走我繪畫的道路,向藝術領域探索。」為使古建築優美的樣貌保存下來,席德進更大量地以台灣民房古厝為題材創作,表現台灣傳統建築之美,將其關注台灣在地美感具體轉化為繪畫展現。
席德進 節日 1964 油彩畫布 73×97cm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傳統建築藝術對席德進的繪畫創作具有絕對性影響,他說:「我一直對台灣的廟宇,農家的紅磚牆房子感到極大的興趣,這在我出國前的水彩畫中即可看到。我現在的新風格的畫,大多是受了廟宇藝術的影響而產生的,這種互相關係一直是相連的,沒有變。」席德進對台灣傳統建築的喜好一直持續著,表現形式在每一個階段有所不同。在油彩創作上,如1964年的〈節日〉、1967年的〈廟〉等,是直接引用傳統建築院牆及燕尾屋脊的造形,將其圖案化並賦予鮮明色彩;「歌頌中國人」系列作品也常以傳統建築為背景表現視覺美感,如〈蹲在長凳上的老人〉。
席德進 蹲在長凳上的老人 1969 油彩畫布 101.5×91.5cm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除了油彩創作,席德進的水彩畫作更經常以傳統建築為描繪題材,歸納其大量以傳統建築為創作之時期應可以1972年為分界點。自1950年代到1980年代,席德進有關描繪建築題材之作品,由街屋民房如1968年的〈廟〉,到以古建築為主體構圖的1977年作品〈牆門〉,再到古建築退居為畫面點景配角的1981年畫作〈風景〉,其中最為燦爛輝煌的許多代表作是在1970年代完成的,而1970年代正是他滿腔熱血為古蹟命運奔走請命的高峰時期,如1972年的彰化孔廟、1978年的林安泰古厝的保存等,這樣的情境從席德進1970年代的水彩作品有大量古厝及廟宇如1971年的〈廟〉、1975年的〈古厝〉等可以看出,是他對時代轉變使得原有的傳統建築景觀逐漸消失所流露的一種珍惜情感;席德進在〈民房(燕尾建築)〉、〈古厝(林安泰古宅)〉企圖表現傳統的美感,他說:「現代的來臨是無法抗拒的,古文化的消失也無法挽回。用我們的傳統去開拓現代吧!使現代感染一些我們傳統的優越。」
席德進 牆門 1977 水彩紙本 56.5×75.6cm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席德進對傳統建築的消失雖感不捨,但他以傳統建築為題材的創作不僅是以精湛的繪畫技巧畫出傳統建築房舍之美,更將繪畫與社會的族群生命融為一體,儼然與古建築融為生命共同體。在1970年代以後,傳統建築成為席德進「中國風」水彩風格中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種形式表現,在當時眾多水彩畫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且至今仍是唯一的。席德進為使傳統建築能長久留存,因而以之為題材創作了許多水彩畫作,這些畫作不僅展現他對傳統建築的緬懷,也體現他的創作美學受到傳統建築藝術深刻的影響。
(全文閱讀556期藝術家雜誌)
【9月特別報導│席德進紀念展】
席德進心目中最美的台灣古屋茲土有情──席德進的藝術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