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時代,從實體、線上,邁向虛實整合
橫亙2020至2021年的疫情時代,台灣藝文事業發展面臨凜冽的寒冬。延續自2020年的展覽,如「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與「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等,在2021年年初結束之後,藝文活動便戛然而止的景況;尤其在從5月15日至7月26日的三級防疫警戒,一方面迫使所有實體藝文活動按下暫停鍵,另一方面也驅使藝術線上展示與虛擬原生藝術的全面開展。在大量出現相關藝術展示平台之際,使得一件藝術品變成一個脫離其物質性而存在於網路空間的虛擬影像,這種生產機制也因此在學術界與公領域衍生出諸多問題,論及藝術能否存在於網路空間中而無需物質的存在?然而,虛擬環境是一種與先進科技共存的新生活方式,且它從本質上便不是實在的;更具體而言,虛擬實境是人類文化與世界的一種新模式,這個新模式迫使我們的文化產生改變,同時也造成象徵元素的突變。科技加速下的跨域展演2021年亦適逢行政院推動「台灣5G行動計畫」之際,文化部也推動「5G文化科技人才培育暨跨域應用計畫」,期盼以文化創新發展、藝術創作實踐為主體,打造文化場域5G科技應用產業生態鏈,推動場館數位轉型,並支持創新藝術實驗。若我們從「實務創作端」切入,開拓當前科技藝術創作類型,實踐文化科技未來的可能性,並奠基於5G基礎特質之上,藉由跨領域科技藝術展演形式,在「高畫質視覺展示」、「邊緣運算能力」與「多人即時互動」三大面向上進行進階的強化與賦能,並開發新的藝術展陳可能性。
若5G高速傳輸速度得以真正落實,便能發揮三大特質。其一、物理空間外的沉浸:透過5G高速傳輸與低延遲之特性,強化異地共展、共演的即時互動性,進一步提昇虛實整合的展現潛能。其二、集體參與式的互動:聚焦結合大數據、邊緣運算、即時互動等特質,強化藝術實踐與創新科技的共構。第三、身體感官外的器官:可透過整合科技介面,試驗結合AI的深度學習與即時互動生成的樣態,開創在後網路時代中更具有前衛性與創新性的網路原生藝術。
《神不在的小鎮》現場搭建之大型沉浸式舞台場地(攝影:李欣哲;圖版提供:國家兩廳院)
國家兩廳院做為5G藝術展演示範場域即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內所布建之5G專網系統,用以整合新興科技、研發展演方案與營運示範,為表演團隊建立舞台專網、建置內容技術開發中心,為觀眾創造新式互動、打造新型態展演模式,以及創建「跨領域、跨場域、跨國域」的產業運作模式。其5G藝文展演以《神不在的小鎮》為具體成果,該劇除以異地共演形式於兩廳院廣場、實驗劇場與排練室共同進行演出之外,現場以在廣場搭建出一個村落感,做為大型沉浸式演出的場地,隱喻如同現實社會運作的生活。此外,更結合網路直播,六個角色以直播的方式與觀眾在線上平台留言互動,過程中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網路社群平台,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媒體,讓觀眾就算單看網路的直播也會看見一連串社會樣態的人物故事,進行現場沉浸式演出。
而在虛擬平台世界中,該劇也建構全新觀演體驗,觀眾以虛擬替身的角色進入虛擬空間參與故事發展。虛擬空間中的「實況主天神」進行現場實況轉播,引導所有空間內的觀眾以上帝視角來觀看、跟隨一切事件的發生。而虛擬空間內具有投票功能與線上觀眾互動,並且透過投票機制來影響現場沉浸式演出的故事結局。易言之,參與者可由不同介質通道選擇觀看模式及視角,所選擇的觀看視角將會決定故事的解讀方向。《神不在的小鎮》不僅運用具備5G高速傳輸特質的異地共演形式,更讓虛實空間相互整合,與實況演出共同構築一個「場域」之外的跨時空連結,讓表演不僅僅只是在場域中發生的事件。
《神不在的小鎮》虛擬空間中「實況主天神」進行現場實況轉播影像截圖(圖版提供:國家兩廳院)
在這波被藝文界戲謔地指涉為「5G之亂」的景況下,5G基礎建設尚未普及、電信服務業者尚未讓終端設備升級之際,藝文館所與相關創作被亟欲看見成效與KPI的上位者驅使著,從國家級館所到地方縣市政府的文化機構無不絞盡腦汁如何爭取到以5G應用展演的大筆經費。然而,上位者與創作者皆須思考,究竟是5G需要藝文事業,還是藝文事業需要5G?創作者是否準備好了?以及,藝文創製的美學底蘊是否需要此般的高速傳輸?(全文閱讀560期藝術家雜誌)
【1月專輯│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