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在倫敦
法國藝術家動亂世代的離散
每個充滿變動的時代,戰爭、難民、流亡、離散,總是串連著許多故事,今年於英國泰特美術館與法國巴黎小皇宮巡迴展出的「印象主義在倫敦:流亡的法國藝術家(1870–1904)」(Impressionists in London, French Artists in Exile (1870-1904))大展,藉由逾百幅印象派大師名作,敘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印象派藝術家們因戰亂由法國流亡至英國的一段插曲。
安德烈.德朗 倫敦港 André Derain, Le Bassin de Londres
「印象主義在倫敦:流亡的法國藝術家(1870–1904)」匯聚超過100幅印象派傑作,斷代以普法戰爭的起始1870年為開端,終於野獸派鼻祖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1904年抵達倫敦後興起的另一波藝術史劇變為終。本展由英國泰特美術館及巴黎小皇宮兩方攜手策畫,展出普法戰爭期間因不同推力流亡倫敦的法國印象派藝術家的作品。法國藝術家因為戰亂被迫流亡海外,被迫於海峽另一端的倫敦尋覓短暫的安寧。倫敦的社會經濟環境提供法國印象派畫家持續創作、展出的文化脈絡;這些流亡經驗、與新城市的相遇和交流,也帶給了印象派畫家超越原鄉所能給予的創作靈感,將法國印象派運動推向一個嶄新的方向。
文化氛圍上,展覽透過法國畫家的眼睛和畫布,呈現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有別於法國咖啡館沙龍文化的社會氛圍。其中相當抓住法國畫家眼球的一項顯著差異,就是倫敦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公園,英國的公園不僅在形式上與法國講求雕琢的庭園迥異,也與巴黎禁止行走於草皮上的規範大相逕庭。除了公共空間規畫之別以外,英國與法國相差甚鉅的社交禮儀和社交場所,也成為這些法國藝術家筆下常見的主題。
展覽呈現海外流亡生活對於印象派藝術風格的影響,那些倫敦市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景象,都成為這些離散的法國藝術家筆下的常見母題,而倫敦充滿霧氣的特殊天氣現象,也成為遠渡重洋避難的印象派畫家們,在藝術創作上的靈感。展覽強調了英、法兩地作為常民避難所在的跨地域聯繫,在這個「脫歐」、「難民」議題正熱的動盪年代,也格外警醒地突顯英、法兩地在文化、地理、政治上長久以來的緊密關連,在這樣的政治時空下賞閱作品,似乎成了隱微諷刺的文化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