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亞洲模式」思考
撰文│李二.圖版提供│Galerie du Monde、Lisson Gallery、Pace Gallery(《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4月號139期)
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風風火火地於三月底畫下句點,近期業界對於不斷變化的藝術市場多有討論,尤其藝術博覽會成為藝術品交易的主要場所,大型畫廊處於市場頂峰,而中、小型畫廊空間遭受擠壓的現象多有反思。
瑞銀和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出版的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Art Basel and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於香港展會前推出第三版,由知名文化經濟學家克萊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博士主筆,整合了瑞銀的研究成果,報告內容涵蓋市場在整體經濟轉變下的主要趨勢,全面性地宏觀分析2018年環球的藝術品市場。
除了此消彼漲的藝文版塊生態變化,今年《環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更刻劃出了改變逐步發生的輪廓:藏家光譜的轉型與年輕化。這樣的發現,說明了亞洲藝術市場千禧世代新富的崛起,其中新加坡46%的藏家來自千禧世代,而香港則占39%,如此的藏家輪廓與美國總體而言藏家年齡在50歲以上的情況大相逕庭,展現亞洲藏家群體的獨特組成特質。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drt)、世界畫廊、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佩斯畫廊(PACE),藉以探討畫廊經理人如何看待第二波西方畫廊進駐亞洲的潮流和趨勢,透過畫廊對於市場的觀察,勾勒出超越市場波動的「亞洲視野」,並針對營運與策畫的過往經驗和未來發展潛力,帶領讀者一同思索何為適合亞洲市場的畫廊經營模式。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9年4月號139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相關報導: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收藏版塊的全球位移 ──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香港非營利機構文化景觀
相關報導: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收藏版塊的全球位移 ──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香港非營利機構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