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開拓者與他的藝術家族
「杜象家族」特展
費城美術館/2018年8月18日~2019年8月11日
位處市區的美國費城美術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因建置於至高點而擁有絕佳視野,來訪的群眾登高至美術館的廣場與大門時,向外遠望,可將饒富人文氣息與秩序感的費城市景盡收眼底。費城美術館為全世界收藏馬塞爾.杜象作品最豐富的館所,是研究杜象與達達主義的學者必訪之地。此次館方推出「杜象家族」特展,引領觀者至一個杜象較少被論及的背景與網絡──他的藝術家族,藉其與兄長傑克.威庸(Jacques Villon)、雷蒙.杜象─威庸(Raymond Duchamp-Villon),以及妹妹蘇珊.杜象─克羅堤(Suzanne Duchamp-Crotti)和妹婿尚.克羅堤(Jean Crotti)等人的作品,梳理杜象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了解提供杜象藝術養分的豐碩沃土。
傑克.威庸 宇宙 1951 彩色蝕刻套版、凹版蝕刻 18.3×17.5cm 費城美術館藏(攝影:劉育仁)
出身法國諾曼第的杜象,成長於重視藝術與文化涵養的家庭,父親尤金(Eugène Duchamp)與母親露西(Lucie Duchamp)的七個孩子中有四位成為藝術家,其中杜象更在世界藝術史中成就獨自的篇章;杜象的外祖父埃米里.弗德里克.尼寇爾(Émile Frédéric Nicolle)是畫家及雕刻家,他鼓勵外孫們接觸藝術,也曾為他們支付部分學費。展覽入口處的杜象與家族成員照片,讓觀者可透過一張張的黑白攝影感受到他們自信的神情與氣質。
展場的第一件作品是杜象的名作〈下樓梯的裸女(一號)〉,他曾以此主題創作過系列作品,而〈下樓梯的裸女(二號)〉是未來主義的代表作之一。「下樓梯的裸女」系列作品基本上以單色調為主,藉由對色彩的抑制讓觀者將重點放在造形與線條的探討。畫中隱約可辨識人體局部的圓錐形、圓柱形以及被切割的各式幾何形體,共同建構出近乎抽象的人物形象。杜象採用幾何形體分割的手法,顯然受到立體派的啟發,然而有別於立體派對於同一物象在不同視點的探討,「下樓梯的裸女」系列作品的重點放在同一物象於不同時序的移動。即便杜象認為自己並非受義大利未來派影響,但畫中重複幾何形體的「複影」效果,其帶有節奏感的形體排列及線條的律動軌跡,確實都使此系列作品更貼近未來派的理念。
杜象 下樓梯的裸女(二號) 1912 油彩畫布 147×89.2cm 費城美術館藏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 Succession Marcel Duchamp
在〈下樓梯的裸女(一號)〉旁陳列的是雷蒙的雕塑作品。雷蒙原先與長兄傑克.威庸於1894年左右前往巴黎求學,最初在巴黎索邦大學攻讀醫學,然而一場大病迫使他放棄學業;歷經長期休養後轉而投入雕塑領域,並以之為終身事業。在作品〈伊索〉中可見雷蒙捨棄刻畫細節,致力於呈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將對象物作幾何形的塊面簡化。浮雕作品〈狗〉與〈公雞〉,前者的身軀以圓弧形曲線分割而成,頭部則採大的角柱形表達,塊面鮮明、具有立體派的特色;後者的羽翼運用圓弧形與彎曲柱體表現,誇張的大腳與碩大的雞冠流露它的神氣活現,設色後的銅鑄頗具裝飾效果。造形相近的〈小馬〉與〈馬〉形體皆近乎抽象,由柱體、圓錐體等構成的身軀隱約可辨識出馬蹄與馬背的形象,帶有機械感的大膽造形深具立體派的實驗精神。
雷蒙.杜象─威庸 公雞 1916 設色青銅 44.4×36.8×7.6cm 費城美術館藏(攝影:劉育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