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創傷後的藍圖?
莫斯科車庫當代美術館「即將到來的世界:生態做為 新政治2030-2100」
「人類世」近五年席捲國際各大展覽焦點,在世界各個藝術角落發酵。象徵保守工業資本的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上任後聲言將退出規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巴黎氣候協定》,引發環境主義分子強烈撻伐;隨著來自瑞典的少女氣候鬥士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於聯合國的怒斥:「我們的房子(地球)著火了(正在崩壞)」,迫在眉梢的環境議題重新躍入人們眼簾。群情激憤的同時,俄國媒體大量引用桑柏格撕聲裂肺、面目扭曲的影像,反指其極端的環保論述為新型態的恐怖主義,在社群媒體上引起杯葛桑柏格的群眾聲音,認為:這位女孩立意良善,但近乎恫嚇的指責性語言,令人感到不舒服。
亞歷山大.歐布拉祖莫夫(Alexander Obrazumov) (不)可回收 2019 裝置
140×2124×8cm 裝置於莫斯科車庫美術館外觀一景 ©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針對環境議題拒斥的心理,在持氣候暖化否定論的人們口中,屢見不鮮。對此,現正於莫斯科車庫當代美術館(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展出的「即將到來的世界:生態做為新政治2030-2100」(以下簡稱「即將到來的世界」)提供一項有趣的解釋:展覽稱此拒絕討論的心理狀態為「生態創傷」(ecological trauma),也就是當人類意識到地球正走向盡頭,時刻面對資源耗盡徘徊不去的龐大陰霾,而你我都是它敗亡的共犯時,這樣的「認知」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創傷衝擊」,以心理學角度剖 析,當人在面對超過自己能力範圍能夠解決的超常問題時,自然會經歷充滿焦慮、否認、憤怒、討價還價,甚至拒絕接受的過程。展覽相信「藝術」做為仲介,則能夠肩負這項邀請大眾去碰撞己身知識域極限的催化功能,成為敲開那些選擇自我封閉認知域的人們的超導體。
「永續」常態化的可能
非營利的車庫當代美術館於2008年成立,成軍十年來持續將「永續」放在美術館發展的首位,由館長領軍,拉出各部門代表,組成永續發展專案小組,定期檢視美術館的碳排放足跡,定出階段實施目標,期望從基礎建設以及組織邏輯上下功夫,期待能夠將永續思考的基因埋入美術館各個軟硬體介面。
美術館不僅扮演大聲公,定期舉辦促進業界對於環境意識思考的高峰討論,也響應每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的熄燈一小時宣示性活動。在行政面上,以逐步節能減碳、提高回收率為目標,館內咖啡廳的外帶餐具以紙、玉米澱粉等材料取代塑膠製一次性用品;工作人員之間亦時常舉辦同儕間的二手物資交換串聯。 「即將到來的世界」一展的展覽製作則盡可能降低碳排放足跡,作品部件以本地製作取代跨國運輸,以現成物資的再利用代 替全新耗材購置的浪費,減少對於環境的耗損。展覽也選以電子展覽圖錄取代傳統紙本的呈現,盡可能通過行動將「永續」的概念於美術館的實踐中常態化。
航向未來的藍圖
由美術館選擇立足的姿態來看,不難想像「即將到來的世界」是俄羅斯當代藝術界首次聚焦「環境思維」的展覽,展覽呈現超過五十位藝術家的作品,著力在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大傘下,為當紅的環境議題梳理出系譜,將生態系的平衡視為未來政治資源博弈的關鍵戰場。
展題呼應展覽論述分為兩部分,各別點出兩項於大眾文化中長青的時間迷思:西元2030年以及2100年,前者是美國生態學家保羅.拉爾夫.埃利希(Paul Ralph Ehrlich)於2000年初預測地球石油資源將耗竭的年限,也昭示以石油驅動的巨大經濟結構的勢微;而後者則是1960年代英國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預測人類的科技發展將足以支撐大量移居其他星球的時刻。
然而,這兩項預測都被更為近期的研究推翻。我們現在知道,的確,石油能源在急速短缺當中,同樣地,水、礦產、新鮮空氣等其他人類與自然萬物賴以為生的資源卻消耗得更快速。後工業革命以及隨之興起以石油經濟為主導的發展,造成無數生態浩劫,間接導致臭氧層破洞、氣候反常等不可勝數的環境危機,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中,人類也意識到,我們有能力以科技發展破壞地球,卻還不足以憑藉它逃離到另一個星球避難,套句俗濫的老話:人們驚覺「地球只有一個」。
「即將到來的世界」一展就是在這樣近似科幻小說、似真非夢的時間軸和空間域裡展開,將觀者帶入一個認知到資源即將耗盡,卻沒有其他退路的困獸「心理狀態」,以此為引子,探討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中,擬定出與自然的新平衡。(全文閱讀535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