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見的存有時刻
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
藝術家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Josefina Nelimarkka)來自芬蘭,長期透過繪畫、裝置甚至寫作,以物質與時間之流動做為取徑,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氣候的變遷。近幾年她更在芬蘭與倫敦的科學機構駐村,實地參與科學家調查研究的過程;藉由科學數據與環境對話,讓她的創作更具備切實的基礎,而不僅停留在對於環境議題的美學投射。
在諸多環境議題之中,聶利馬勒卡選擇聚焦於「氣候」,無論從巨觀的全球生態史或微觀的原子構造來看,不可觸碰也看不見的空氣都不斷變動,並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科學家藉由精密測量將這些變動的過程化為數據,做為藝術家,她則藉由藝術創作擴大觀者的視閾,將那隱而未顯、與人類共存的向度轉化為實際的體驗。
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曾駐村的Hyytiälä森林研究站SMEAR II station一景
Photo credit: Josefina Nelimarkka
聶利馬勒卡以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話語說明她的創作:「世界環繞著我,而非在我的眼前。」她的作品並不滿足於單純的觀看,而是將環繞著我們、不可見的空氣變得可見甚至可觸,並且透過我們早已沉浸其間的科技延展、呈顯環境的變化。她的作品從來不是靜態而完整的成品,而是在不可知與不確定之中不斷形變,使觀者在與作品相觸的當下,思索此刻仍不斷流逝的時間,以及環境中不可掌握的瞬息變化。
相較於多數藝術家對於環境議 題的直接探討,聶利馬勒卡以更為曲折卻不失批判力道的取徑切入,以時間、語言與物質提出本體論的問題:我們身邊的環境具備怎樣的屬性?進一步問,人類如何在未曾察覺的當下,感知到與我們共在的環境,從數百萬年前到不可知的未來,正經歷多麼劇烈的變化?她經常藉由互動裝置、虛擬技術創造「過程」(process),讓觀者甚至環境都涉入其中,在互動之間產生互動,繼而使環境與人群都成為創作的一部分。
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與氣候科學家合作開發的App「Kairos2」,
使用者可以藉由手機的擴增實境看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如何運動,
螢幕上的空氣微粒會依據即時測得之數據產生或快或慢的流動變化。
Photo credit: Josefina Nelimarkka
即便由本體論出發,聶利馬勒卡的創作卻不是毫無基礎的空想。她曾至芬蘭大氣研究機構INAR(Institute for Atomospheric and Earth System Research)以及Hyytiälä森林研究站SMEAR II station駐村,實地觀察、採集數據,並且將觀察與量測的結果轉化為互動APP「Kairos2」。使用者可以藉由手機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看見空氣中難以察知的微小氣溶膠(atmospheric aerosols,即指在氣相介質中而可看到或量度之固液粒子懸浮微粒)如何運動。在開啟互動裝置的每個片刻,螢幕上的空氣微粒都會依據即時測得之數據產生或快或慢的流動變化,讓使用者體驗到自己也身處其中,而這些不可見的變化之速早非我們所能控制,甚至正影響著全球氣候。
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作品於「綿延的棲居」展場一景(圖版提供:本事藝術)
「Kairos」來自希臘文,在古代意指時間,在當代則指涉天氣。聶利馬勒卡串接這個字由古至今的語意,以氣候變化做為引線,從不同的向度思考,不可見卻又影響著我們的空氣,是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如何變化,變化得多快?近期在本事藝術「綿延的棲居」展出的同名系列作品即是這道提問的體現。她將白色絲綢塗上藍曬顯影劑,懸掛在芬蘭中部的森林,隨著風雨、濕度與溫度的改變,藥劑的自然反應記錄下一年之中的天氣變化。聶利馬勒卡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創作系列繪畫,藉由顏料的聚合與畫布上鑲嵌的玻璃珠捕捉空氣變動的片刻,並且藉裝置作品〈雲湧〉呈現桃園過去一年的空氣粒子數據。她認為這系列作品不僅只是詩意地以材料記錄時間,讓媒材發生變化再將取樣展示在畫廊,而是在記錄的行動之中已然具備對「空氣」的政治性批判。藥劑誠實反應著環境於每個當下的變化,一如科學數據難以造假;那貌似詩意的顏色與質地,正是以不同的語言,向觀者轉譯科學家量測出的數據所反映的潛在危機。(全文閱讀535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