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置身之外
顏達.華爾頓
第一次認識顏達.華爾頓(Yandell Walton)的作品是在聯展「裂:微粒物質」(RIFT: Particulate Matter)。整個幽暗的房間裡,僅有地面上一道如銀河般的光帶,一件件塑膠垃圾像是在行李輸送帶上地被傳送到觀者跟前。黑暗中這些發亮的塑膠垃圾投影讓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就如其名〈外來物件〉:這些產自人類日常生活的塑膠垃圾,來到了宇宙成為陌生的存在。
顏達.華爾頓 外來物件 2018
(Photo: artdocumentation.com.au)Courtesy of the artist
嚴格說起來,「裂:微粒物質」只是一個引子,展覽開幕時華爾頓正在柏林的PHASMID Studio進行為期四個月的駐村計畫,〈外來物件〉透露了她在柏林的新嘗試。〈外來物件〉後來發展成大型的投影作品,成為華爾頓2019年與「ART+CLIMATE=CHANGE」藝術季合作的年度個展「瞬變之境」(Shifting Surrounds)的一部分。觀眾們可以將「瞬變之境」視作華爾頓在柏林駐村的成果,但我會說這是華爾頓這幾年來,結合創作與生活經驗的集大成。因為,華爾頓關注環境議題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顏達.華爾頓 上升 2019(Photo: Matthew Stanton)Courtesy of the artist
顏達.華爾頓的創作一直以來都圍繞著環境(surrounding)與空間,也因此她特別專注在錄像投影的運用,因為透過投影,她能夠讓空間變相延伸、擴張,近年來華爾頓更發展了數件互動性的錄像作品。不過華爾頓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始自於一次無心的旅程。2010年華爾頓接了一個位在新南威爾斯州奧伯里的委託案,因故去了一趟當地的垃圾場。雖然垃圾掩埋場並不是一個太超現實的存在,但真的親眼見識到掩埋場時,華爾頓還是傻住了:「我從來沒有去過垃圾掩埋場,這是我第一次去,那個經驗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更何況我還是徒步走去的。我被垃圾堆積出的量體徹底震懾住了,後來為那件委託案創作出的作品就叫作〈掩埋場〉。」從此,她無法不在自己的創作中反覆檢視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顏達.華爾頓 遺落 2019(Photo: Matthew Stanton)Courtesy of the artist
「瞬變之境」是2019年「ART+CLIMATE=CHANGE」藝術季的重點展覽。「ART+CLIMATE=CHANGE」是一個結合藝術、科學與社會實 踐的環境藝術季,每年都會在墨爾本與其周邊維多利亞州內的城市舉行,希望透過藝術提昇人們的環境議題的重視。在「瞬變之境」中,華爾頓展出了六件沉浸式裝置/錄像作品,每一個空間都像是一個宇宙;一個黑暗的夢境,並且層層相疊。甫進展場直面而來的就是一個安裝在火山上的讀秒機,籠罩在紅光中為末日〈死線〉倒數計時,提醒觀眾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已到了最後時刻。幽微的環境之殤延伸到一個個展間,有淹沒了牆面與階梯的數位海嘯〈上升〉;運用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影像素材,讓鋁箔包在宇宙間無盡懸浮的〈遺落〉;以及結合3D列印,投影在廢墟上的〈遺跡〉。這些作品的影像一方面十分靈動,一方面卻又了無生息,散布在工業廢墟上的破碎人體宛如末日預言,預視了人類不遠的將來。(全文閱讀535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