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線的困境
首屆多倫多雙年展
時至今日,藝術生產的模式已快速變形,雙年展與三年展等平台也不斷反思如何透過展覽結構與活動設計,回應轉變中的社群光譜與藝術實踐,主辦單位逐漸將重心由展覽為主體,轉向以過程導向的長效型策畫,以期汲取社群經驗,將集體智慧納入展覽與活動的創生。
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費時五年籌備的首屆多倫多藝術雙年展於2019年展開,這個全球雙年展社群中的後進,懷抱著對於土地與原民歷史的省思,適切地展現近年各界對於雙年展機制的反思,由非營利民間單位籌辦,結合政府、藝術社群以及夥伴機構的多方力量,主張透過雙年展的介入和活化,促進地方文化的創生與社區營造。
Isuma團隊短片作品〈諾亞.皮尤佳圖(Noah Piugattuk)生命中的一天〉 Qaggiq: Gathering Place, Works by Isuma, September 18–November 30, 2019. Curated by asinnajaq and Barbara Fischer. Presente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Toronto Biennial of Art. University of Toronto Art Centre
展覽以「水岸線的困境」(The Shoreline Dilemma)為題,探討城市不斷改變中的水岸與地貌,回應安大略湖的水文系統,點出水系時刻改變、無法被科學記錄、無可規訓的「域外」特質,期望藉此做為引子,召喚西方文明之外的知識系統,思考社群與自然之間的交互影響和責任歸屬,重新為己身與環境的關係定錨。
雙年展主要展場散落在怡陶碧谷溪(Etobicoke Creek)與灰橋灣公園(Ashbridge’s Bay)之間,坐望世界最大淡水水域之一的五大湖水系安大略湖畔,場域精神與歷史軌跡,引導展覽以不斷改變中的水岸際為靈感,思考湖泊作為歷代移居者的搖籃,如何見證移民遷徙、殖民貿易、港埠歷史、信仰儀式、水文變遷等線索。
相關報導:
【12月│藝術雙年展特別報導】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