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的悖論 一項偽考古提案
克里斯杜洛斯.帕納依度之「第二幕:島嶼」
撰文│李二.圖版提供│Camden Art Centre(《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1月號148期)
克里斯杜洛斯.帕納依度作品〈無題(5/10/20/50/100/200/500)〉 Christodoulos Panayiotou, Untitled (5, 10, 20, 50, 100, 200, 500), Pulp paintings polyptich, 2016. Installation view, Galerie kamel mennour, 2016. Photo: Julie Joubert
倫敦肯頓藝術中心(Camden Art Centre)呈現賽普勒斯藝術家克里斯杜洛斯.帕納依度(Christodoulos Panayiotou)於英國的首次大規模展覽「第二幕:島嶼」(Act II: The Island)。此次展覽網羅藝術家過往十年的代表作品,並針對展覽製作全新限地作品,在活化藝術中心展出場地之餘,也改變了原有的空間配置與功能,將展場擴延至工作區域與戶外。選介作品媒材各異,囊括雕塑、繪畫、攝影、拾得物與裝置,傾力展現帕納依度對於當代社會價值體系的提問,為這個身分認同混亂的世界,提供令人莞爾的觀點。
來自賽普勒斯的帕納依度曾代表賽國參與第56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並於展出後獲得國際關注,這位藝壇新銳於肯頓藝術中心的檔期與倫敦年度當代藝術盛事弗列茲(Frieze)藝博週重疊,帕納依度同時間也在巴黎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執行另一項個人展覽計畫,他在國際當代藝術界的竄升程度,不言而喻。
記憶斷裂:一項偽考古提案
在帕納依度的世界裡,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get,雙眼所見與腦中所想,和眼前物件的組成與其隱含的價值,怎麼也兜不上邊。這樣斷裂的符號系統,讓觀展體驗猶如走入一個歷史真空的異地,一切看似熟悉卻與過往的認知系統全然不同,好似經歷一場認知的考古,需要通過悉心的觀看、咀嚼、遊走和思考,與物件、空間以及工作人員進行反覆的對話,方能撥開事件的全貌,仿如一趟還原出土物件製作概要的勤勉歷程。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0年1月號148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相關報導:
【01月│當代批判的深度想像特別報導】災難式生態──「災難的靈視」外一章
【01月│當代批判的深度想像特別報導】沉靜的政治技術──阿比查邦「狂中之靜」的流變
相關報導:
【01月│當代批判的深度想像特別報導】災難式生態──「災難的靈視」外一章
【01月│當代批判的深度想像特別報導】沉靜的政治技術──阿比查邦「狂中之靜」的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