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住在筍之島
撰文│種籽設計.淦克萍.插畫.攝影│種籽設計(《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2月號149期)
結結實實倚賴的味道,我們就是座筍之島。
有媒體問了我一道食材題──選一個食材代表台灣味,口袋名單一長串,不過後來我給了筍。
答案沒有往珍稀裡挑剔,眾裡尋它千百度,它總會在燈火闌珊處,常民生活的最大公約數。要有東方感,竹當之無愧;要有季節旬味,筍不只有時有節,不同時節都有不同的筍冒出頭來,有新鮮食、有發酵食、有保存食,可冰冷食、可溫熱食,上得了廳堂、進得了廚房,結結實實倚賴的味道,我們就是座筍之島。
台灣約有20萬公頃竹林,見筍也要見竹林,竹林禪境、文藝裡中空而有節、歲寒常綠……,千百年來累積滿滿對竹形而上的哲思寓意、君子情懷;再而百工斯為用,將能屈能撓的自然竹材,入為生活的器,大到竹構造建築,細到牙籤,用得淋漓;縱使普羅大眾沒閒這般雅興,幸好竹還撐住了半邊民以食為天,竹筒飯、竹葉包粽甚還入酒竹葉青,這地表上下的竹之初,筍也不露竹林的冰山一隅。
筍之島上人吃筍,是日常小鮮,再平易不過,吃得普及,吃成了身體記憶。餐桌上津津有味,循味上溯,便是筍之島上處處的可食地景。
台中大坑潭子太平山區是綠竹筍、麻竹筍產地,夜涼雨後中國樹蟾愛在竹林裡唱歌,林間一處蓄水缸,還浮著莫氏樹蛙卵泡;來到雲林古坑時興烏殼綠竹筍,雲嘉南竹林是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的原鄉;嘉義曾文水庫旁的大埔村山區有麻竹,還保有多家酸筍、筍乾加工農家;海拔上千的阿里山特產轎篙筍,這種石竹是轎篙上材而得名;苗栗客家山城台三線沿路桂竹成林,誰家擁有這般豐盛?竹山的大宗是孟宗;北台灣及花東還有纖纖小指般的野味箭竹筍……。產地永遠是你坐上餐桌時,腦裡不能少的、用來佐菜的一方風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