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首頁
專題文章
藝術家專輯
2020年藝術家專輯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9月專輯︰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8月專輯
|
10月專輯
人類世的化身在台灣
當藝術在面對重大技術環境轉變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呢?一、是對未來的、前衛景觀的探索與歌頌,相對也會出現暗黑科幻與末世激情的批判;二、是表現出對「自然」的鄉愁,這種懷疑現實推促藝術家投入「自然」的幻見;三、是捍衛「人」的價值,出竅的靈魂變成最高價值,「手」與「臉」成為關鍵性的器官代表,甚或出現「隱居」、「修行」的品味。
我們要的是理解,不是宣傳──原民性與人類世論述的批判
若伊.托德從「原民化」的觀點,檢視「藝術與人類世論述」成為了「白人公共空間」的變體,在這個空間中「原民觀點與經驗被非原民的實踐者所挪用或模糊化。」若伊.托德使用原民哲學與教示,用以解殖並原民化非原民知識份子的人類世論述文脈,並說明如何進行人類世論述的「原民化」,與藝術場域又如何產生倫理上的關係。本文將嘗試釐清原民性與人類世論述批判之間的種種夾纏關係。
當代生物科技藝術的美學實踐與文化想像──從「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線上計畫」談起
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üdinger)在其名著《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中拋出一個看似簡單,卻值得仔細琢磨的提問之後,關於「生命是什麼」似乎有著許多令人震驚的答案。而究竟「何謂生物」,又如何區隔生命/非生命、自然/非自然、商品/非商品間的差異性,更已成為當代生命政治中的重要論辯議題。
在一個想像的未來,致我們親密的夥伴──林沛瑩的生物藝術與疫病時代
包含〈病毒馴獸師計畫〉與〈病毒之愛〉在內,林沛瑩的「與病毒的合作備忘錄」系列作品都共同指向一個終極的問題:人和病毒親密到什麼程度?林沛瑩認為我們實則一直都與病毒親密地共存,只是往往要在這種微小的生命體造成大規模的死亡或者對生活的劇烈影響時我們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