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2|末日與新生
首頁
專題文章
藝術家專輯
2021年藝術家專輯
2|末日與新生
2月專輯︰末日與新生
1月專輯
|
3月專輯
維多利亞式末日
相信在過去的一年裡,大多數人都有種身處「世界末日」之中的感覺。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人們出於本能地把「末日」及「天啟」(apocalypse)與巨大災難聯結到一塊呢?這或許是因為,以《聖經》末卷書《啟示錄》為靈感創作的視覺圖象早在潛移默化中被「植入」人類的腦海之中。《啟示錄》既是揭曉預 言之書,也是關於末世論的絕望之書,而在革命和戰爭的時代,它既是千禧年盼望的盡頭,卻也是承載文化焦慮的源頭。
法國19世紀的「世紀末」藝術氛圍
即使時間是延續的,但是當以百年為單位的時間走到世紀的斷點,新的紀元是否能帶來新的局面?「人類何去何從?」成為許多法國19世紀末「世紀末」(fin de Siècle)的藝術家們相當關心的重點。對於人類的處境、外在世界中遇到的挫敗,與各種人生無法獲得解答的難題,讓不少藝術家轉而進入藝術當中找尋,特別是象徵主義(Symbolisme)的藝術家。
19世紀末擴張的女性空間和焦慮的男性「漫遊者」──以印象派女畫家莫莉索的交友圈為中心
19世紀末的法國,在工業革命的出現、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空間變化的背後,隱藏著來自多方面的社會矛盾和人們心理層面的焦慮。而對於某一類資產階級男性而言,他們在被拓寬的巴黎街道上「遊蕩」,與形形色色身分、職業不明的女性擦肩而過,這便是他們焦慮的根源。
失能的城市風景寓言──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以重省城市現代性為主軸開啟思考路徑的「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策展人胡朝聖引用明朝王燧詩作〈題趙仲穆畫〉「南朝無限傷心事,都在殘山剩水中」,原本比喻經歷戰爭後破碎的家國,在此成為一道提問。城市承載進步繁榮的文明象徵,然而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城市卻未必朝向理想美好的方向前進,在疫情時代下更是無所遁形地呈現某種失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