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ider ART於2013年9月成立台北.敦仁、台北.仁愛兩個空間,也於2021年5月成立上海.外灘空間,籌備多時的Bluerider ART倫敦.梅費爾新空間更將於2023年9月9日盛大開幕,重返藍騎士精神起源的歐洲大陸。
日本當代藝術盛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今年春季正式展開,這場三年一度的藝術展會自2010年舉行至今已邁入第五屆,並持續以「海洋復興」與「海島活力」為核心主題,期盼透過大型藝術計畫深化地方創生能量,重新煥發人類和自然共生的瀨戶內島嶼活力。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自2000年開始,每三年一次在日本新潟縣南部越後妻有地區(十日町市和津南町)舉辦,是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祭,至今成功吸引世界各地逾兩百六十四萬人次造訪。
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自然史博物館裡,有一具五百多年前被印加人活埋在馬普丘河(Río Mapocho)發源地艾爾普洛莫(El Plomo)峰頂的男孩化成的木乃伊,以求水源永不匱乏。他手中握著紅線,以紅線獻給永恆的生命線與水。六歲的塞西莉亞.維庫尼亞(Cecilia Vicuña)在木乃伊男孩身上看見了自己…
現今阿拉伯世界的廿二個國家各自在20世紀中葉面臨一段動盪而劇變的時期,得以接觸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與抽象繪畫,卻也因為西方勢力介入阿拉伯政治與軍事的程度日漸升高,讓他們開始以批判性的觀點反思藝術與社會,期待能使藝術與自己生長的地區產生關連。
我們必須公開表明,並且靠著自己寫下我們自身的歷史、證明我們的存在,不應仰賴其他人來解放我們。拍下這些照片即是我聲明自己做為南非攝影師、南非女性,以及自我認同為黑人、女同志的另種方式。我的創作僅是在主張:我們值得被肯定、尊重、承認,並且經由公開的發表來標誌與追索自身的存在。
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即將舉辦一場大展(展期原訂為1月6日至5月3日,因疫情暫時閉館並延後開幕),呈列一百五十餘件作品,從埃及石灰岩雕像、中世紀手抄本、宗教版畫到當代的街頭藝術,不同時代、媒材、風格、創作者,圍繞的卻是同一個主題――「人的觸摸:藝術創作,留下痕跡」。
策展人之一的史莫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清楚表明「奴隸制」並非一檔在象牙塔中進行的展覽,策展團隊採用微觀史的方式,將展示敘事錨定於十個實際生活在17世紀的歷史人物,這些角色或與奴隸制有密切關係,或看似毫無牽連,卻因各自在生活中參與了展覽中至少一名其他角色的生命過程,使其人生與整個殖民網絡以及奴隸的歷史有所交會。
「為我們的最大利益」的策展人陳麗瑩與卡洛斯.奎江從1960年代短暫成立的「馬菲印聯盟」切入命題,藉由史料與當代藝術創作雙軌展出的形式,探討非洲與東南亞於冷戰期間相似的發展進程,重新定義不同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分野,以及再次被提出審視的歷史事件與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