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首頁
專題文章
藝術家專輯
2019年藝術家專輯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7月專輯︰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6月專輯
|
8月專輯
聽╱聲與視╱見的感知距離
1913年,路易吉.盧梭羅(Luigi Russolo)在未來主義思潮下發表《噪音的藝術》,並著手設計噪音樂器(Intonarumori),以各種不同的聲音來源,包括金屬輪子、小齒輪、木輪、槓桿等做為不同的發聲媒介,創造我們對環境中如動物的叫聲、爆炸聲、低語聲、嗡嗡聲和隆隆聲等的不同感受⋯⋯
酷兒化聲音─「聲音想怎樣?」論壇紀事
2018年3月16日至4月20日在春之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聲音想怎樣?」論壇分別從「衝突與聚集」、「聲音、現代性、社會」、「聲音之後」、「號召群集」、「聲音場景批判」等五個專題講座,打開聲音相關論述的討論⋯⋯
追尋聲源的動態運動─台北市立美術館「聲動:光與音的詩」
聲動,隱含了聲音具有能動性的行動,是與不同對象建立關係,並指認自身流動的過程,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指涉聲音和影像的互動關係。聲音藝術的晚近出現,說明了視覺的主導性地位長期將聽覺對象視為光影的背景,經常存在一種幻覺:習慣將所看到的現象當作事實,聲音不過是用來強化影像已經表達過的內容。
音像影響─音像藝術的台灣切片
「聲音」這個創作媒材,在台灣的創作者中,一直很少被當作主軸發展的脈絡,即使是利用具象的聲音素材,比起視覺構成,聲音還是一種絕對抽象的狀態,於是開始有創作者利用其他媒材,與聲音交互作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