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離的日常
英格夫.霍倫:異物碎片
北京X美術館/2021年9月5日~12月5日
在工業風的建築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懸掛著形似心臟且散發橙光的汽車車燈,彷彿脫離汽車後自成生命,引領觀者進入另類觀點的世界。這正是挪威暨德國籍藝術家英格夫.霍倫(Yngve Holen)在北京X美術館的亞洲個展「異物碎片」,展覽匯集藝術家卅多件作品,表現出其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日常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思索,藉由他對工業製造、消費文化和出行運輸等相關研究,探索人類與技術、自然與工業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理解世界當下發生的事件。
英格夫.霍倫〈FOD〉(左)與「心臟」系列作品於展場一景
以柏林和奧斯陸為創作據點的霍倫擅長結合傳統材料與當代技術,以及將現成物拆解、重組成裝置作品。一如杜象的〈噴泉〉以現成物件置換成藝術物件來探討藝術本質,霍倫也將現成物轉化為其創作理念的載體,進行符號的轉換,藉由作品探索我們與現象界的物件關係,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改變我們對待人體的行為和理解。因此,霍倫的作品並不著重於展示運用當代高端技術的實力,而是在科技加速發展的時代,提出科技與人類感知、生命倫理界限等相關命題,並探究人類和物件之間互動方式的轉變。
展覽主題「異物碎片」(FOD, foreign object debris)借鑑航空術語,意指任何非屬飛機或系統的外來物體碎片,尤其是錯置於不適當位置的物體,可能對飛機機身、機組人員和乘客造成潛在損害。根據展覽引言所述,「錯置相對於物體的其他固有屬性而言,更具破壞性;於此,FOD也變成了一個流動的概念──原本熟悉的物體在脫離了它們處於機械系統中的指定環境和位置後變化成為異物」。霍倫藉由「異物碎片」一詞思考自己的創作觀念與脈絡,他拆解各種機械部件和日常用具,物體因脫離原環境而與母體產生互斥,再將之改造成具有仿生特質的裝置。這些破碎又重構的元素反映出藝術家對當下生活的反思,同時,物件在藝術家的重組中也隱約顯露其成為類人形態的存在,喚起觀者對它們的有機想像。
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們如何認識自身所處的世界?除了時間與空間的觀點之外,我們認識的事物很難完全隔離於其他事物之外,就像我們看到陽光,並不只是因為太陽和我們同時存在,而是兩者處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交會中,因此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關係的世界,我們的身體與世界緊密相連,一如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觀點「生活出來的真實」(réalité vécue),透過我們的身體開闢一個世界實有。
霍倫在提供一個主體認識自身所存在世界的概念裡,透過對現代工業的探索實踐,從工業食品生產、運輸、通訊到安全系統等,以現成物的挪用和移植將它們從某種秩序和預設中解放出來,挖掘潛在其中的靈光,進而賦予全新的思考與想像。而正是這種異質的存在以一種冷靜的姿態,指出一些客觀存在的現實或是未曾留心的細節,翻攪觀者對現實的理解,觸發更多的關注與思考。
英格夫.霍倫 異物碎片 2021 FDM 3D列印、ASA絲狀纖維 195.6×196.7×57.2cm
於「英格夫.霍倫:異物碎片」展場一景
兩件外觀如腸形或蛇狀的白色物件是與展覽同名的作品,它們實際上是由德國工業機器人庫卡(KUKA)拼接而成。秉持對身體與技術、生命與無生命關係的長久關注和持續性的藝術探索,霍倫為作品注入智能人形庫卡的力量和個性,這看似有機的機器人在展場空間中扭曲、旋轉並伸展,構建出人機關係的敘事。迎向觀者的半具牛屍身雕塑〈FOD〉,則是藝術家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探求。該作源自霍倫在漢堡的屠宰場見到一具牛的半邊屠體,他將此真實肉體進行3D掃描,然後混和傳統和當代材質,以泡沫夾層板材塑成牛身,再以黑色碳纖維將之包裹為其膚,而黑色碳纖維正是一種常用於汽車製造的輕質穩定材料。〈FOD〉以牛身指涉身體、運輸、科技創新及伴隨而生的環境問題,用一種隱約的方式建立與這頭牛相關的畜牧業和運輸業關聯,既強調其碳排放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又表現碳纖維為減少碳排放而生卻是含碳量90%以上的存在悖論。(全文閱讀559期藝術家雜誌)
英格夫.霍倫 FOD 2021 碳纖維、泡沫夾層 101×270×2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