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線上的日出之境
伊泰勒.愛德南:光的新維度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21年10月8日~2022年1月10日
伊泰勒. 愛德南(Etel Adnan)是現今於歐美藝文圈中最知名的阿拉伯裔作家之一,出生於1925年的她,不僅是小說家、詩人、散文家、記者,更是一名視覺藝術家,跨足領域包含油畫、掛毯設計等。在橫跨約整整一世紀的歲月裡,愛德南的作品向來以交織豐富文化閱歷的生命經驗著稱,她的母親來自希臘,父親則是敘利亞人,愛德南自幼成長於黎巴嫩,從小便沉浸於法語、阿拉伯語和希臘語交融的環境;成年後,她離開黎巴嫩,開始在美國、法國等地生活並寫作。愛德南的繪畫始於1950年代後期,當時她於加州多明尼克大學(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擔任哲學教授,為了支持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殖民的獨立運動而放棄一直以來慣用的法語書寫,宣布自此以阿拉伯語繪畫,並陸續創作出許多充滿阿拉伯文化意境的抽象作品,透過反覆出現的簡單幾何,經常是一個代表太陽的明亮圓圈,一條暗示海洋上空的水平線,以及一群鮮明的抽象圖形,傳達她對人類精神和自然世界之美的個人信仰,如昇華的詩歌一般,寧靜而雋永。以展示非具象繪畫聞名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於今年秋天推出「伊泰勒.愛德南:光的新維度」特展,在這一座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是第一次認識康丁斯基、蒙德利安等現代抽象大師作品的場館,藉由愛德南一張張尺幅精緻小巧的畫作,帶領觀眾從其作品的絢爛色彩與簡約形式中,體會這位藝術家自內心深處提煉出的記憶與感觸,以及其幻化而生的和煦光輝。
伊泰勒.愛德南 世界的重量之十一 2016 油彩畫布 30×24cm
艾倫與艾倫.默克勒(Ellen and Alan Meckler)藏
©Etel Adnan
「伊泰勒.愛德南:光的新維度」展場一景
(Photo: David Heald)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2021
從文學進入繪畫領域,愛德南特別欣賞俄羅斯畫家兼音樂家、詩人康丁斯基,特別是他以各種繽紛的線條、符號和色塊在畫布上排列出彷彿樂譜韻律般的抽象畫;此外,她也對建築相當有興趣,而在此次展出特展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建造初期便對其相當關注。這座場館由古根漢基金會(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於1943年出資建立,並委託名建築師法蘭克.利歐德.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直到1950年代末期才建成開放民眾參觀,其雪白圓弧的外觀在充滿方正規律建築體的曼哈頓都會中顯得特別而顯眼。一直以來,愛德南總著迷於建築環境對人類體驗的影響關係,她將其描述為一種「神祕的藝術形式」,認為建築得以一種拔地而生的垂直運動介入、形塑人們的生活,彷彿突破地表、向著蒼穹生長的樹木一般,因此對愛德南來說,教堂就是一座森林。做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愛德南持續觀察、研究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營建設計,並曾特別撰文讚揚萊特選用建料的巧妙,甚至在1963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萊特作品受到古美索不達米亞建築風格影響的觀點,而將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比喻為當代巴別塔,進而強調館內自地面緩緩上升的螺旋走道有助於促使觀眾發揮具創造性精神的思考。由此不僅可知愛德南與這座場館多重而密切的機緣關聯,也反映她重視以超越語言或邏輯的抽象形式喚起形上學體驗,在往後的創作中,她始終堅信抽象繪畫能夠將自身的無形情感轉化為有形形式,從而提供觀眾一種超脫精神之外的觀看意義。
伊泰勒.愛德南 無題 約1995-2000 油彩畫布 20×25cm 伊多.巴瑞達(Yto Barrada)藏
©Etel Adnan
1959年,已然在美國文壇成為知名作家與詩人的愛德南在同事的鼓勵下開始創作,打從拿起畫筆,她便投入抽象繪畫的世界。愛德南的作品雖都不大,卻經常能以其袖珍尺幅喚起觀者身臨其境的崇高體驗。她的創作靈感多取自於己身於大自然的體驗和印象,以洶湧澎湃的海景為例,無論是年輕時在貝魯特定居,抑或隨後遷往北加州的濱海小鎮索薩利托(Sausalito),大海一直存在於愛德南的視線遠景中,也是她心馳神往的景象。愛德南將海洋視為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代表,在其著作《城市與女性》(Of Cities and Women)中曾將海洋印象抒發為女性氣質的本質,形容每當人們靠近大海,廣闊無邊的蔚藍終將吸納一切注視著它的視線,直至觀者的視野再也無法擁有其他實體,在這片沒有起始亦沒有終點的注視集合之中,時間終將停止。(全文閱讀559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