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執著與狂想
梵谷的絲柏樹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2023年5月22日~8月27日
絲柏樹是如此典型的普羅旺斯風景……直到現在,我才能隨我感受畫出它們。──出自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於1890年2月寫給亞伯.歐里爾(Albert Aurier)的信
做為文森.梵谷一百七十年週年誕辰紀念,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梵谷的絲柏樹」是有史以來首次以絲柏樹為策畫主題的展覽。展出的四十件作品以大都會美術館收藏的〈麥田裡的絲柏樹〉與〈絲柏樹〉為重點,搭配借展於約卅處藏地的重要作品,如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星夜〉,藉此脈絡化這些普羅旺斯區的常青樹是如何成為梵谷的靈感來源,最終幾乎成為這位荷蘭藝術家那充滿生命力的視覺表達的同義詞。除此之外,透過經典繪畫與珍稀手稿及信件的並列展示,「梵谷的絲柏樹」擺脫陳舊的大師回顧展形式,為觀者提供西洋藝術史上深植人心的視覺母題(motif)與其背後故事耳目一新的視角。展覽隨著時間軸爬梳梵谷旅居普羅旺斯的兩年間在絲柏樹主題上的探索過程,回溯他對一個迷人而充滿挑戰的視覺主題的堅持及全神貫注,以及他創作上令人驚豔的原創性與遠見,是如何賦予了絲柏樹標誌性的形體。
「梵谷的絲柏樹」展場一景
(Photo: Richard Lee)Courtesy of The Met
發想的根源:1888年2月至1889年5月在阿爾
1888年2月,在厭倦了兩年的巴黎生活後,梵谷心懷景仰的「真正的調色師」(true colorists)精神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鎮(Arles),期望將「壯麗宜人的南方那濃厚的色彩與豐富的陽光」融入他的藝術,如同那些偉大的調色師一樣,創造出「熱情且恆久」的事物──而就像命定似的,梵谷終究透過沾染濃厚顏料的畫筆將南法盛名的絲柏樹化為永恆。普羅旺斯鄉間林立而醒目的絲柏樹叢很快地吸引了梵谷的目光,使他決心試圖將絲柏樹納入自己的作品。這些堅忍、長青的樹木不僅長久以來背負死亡、重生與永生的意涵,也化身當地抵禦乾冷北風的守護者,而梵谷的內心深深地與這些特質共鳴。在阿爾落腳直到同年秋天好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到來的這段期間,梵谷開始了以絲柏樹為創作主題的初階探索,以觀察與反映做為基礎手法:「為了找到這些事物真正的特質,你必須觀看並且花很長一段時間描繪它們。」儘管起初絲柏樹在畫面扮演的是背景中低調的配角,但綜觀這段期間的作品便能發現,這些反覆出現的高聳樹木在梵谷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
梵谷 道路與柳樹風景 1888年3月 鉛筆、鋼筆、蘆葦筆、墨水、布紋紙 25.8×34.7cm 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藏
(Photo: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
〈道路與柳樹風景〉確立了梵谷在南法做為一位素描家的最早活動,也呈現絲柏樹主題的根源。在這幅素描中,普羅旺斯的絲柏樹與他荷蘭風景畫中常見的柳樹相伴,呼應梵谷曾說過的話語:「絲柏樹在此的重要性足以媲美柳樹在荷蘭家鄉。」梵谷對阿爾的朗盧橋有著強烈興趣,甚至以此為主題反覆繪製了八個版本。在最終版本〈開合橋〉中,他投射了對阿爾的感受──本質上「像荷蘭」但「空氣的清澈和豔麗的色彩如同日本一樣美麗」。另一方面,他透過一對高聳的絲柏樹及漫步的阿爾居民加強了普羅旺斯在地特色。儘管梵谷在1888年4月寫於南法的一封信中首次表露了對絲柏樹的想法,然而直到一年多以後,心中剎那的感悟才促成了筆下那些經典、如焰般的樹木,而這些作品被譽為梵谷對絲柏樹的「發現」,是其概念來源的背景不可或缺的一環。(全文閱讀578期藝術家雜誌)
梵谷 開合橋 1888年5月 油彩畫布 49.5×64cm 科隆瓦爾拉夫.里夏茨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