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極端成為常態
霍隆設計博物館「極端狀態」展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極端」的時代。2010年,以色列霍隆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Holon)舉辦第一場「物聯網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時,世界仍承受著全球金融危機的隱憂,那年也是「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的十年紀念。從國際政治局勢的前蘇聯色彩革命(color revolution)、由互聯網推動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全球占領運動(Occupy movement),到地球生態系統的溫度與海平面逐年上升、冰川與極地冰蓋正在融化……,「物聯網狀態」的策展人芭芭拉.布洛明克(Barbara Bloemink)指出:「相較於以往,今日世界各地的人們無不生活在焦慮之中,現實生活中可察覺的危機,使人們深陷焦慮。」從這個角度來看,「物聯網」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十年來,這樣的緊迫感未曾消失。種族─民族主義(ethno-nationalism)的抬頭、個人與社群意識的對立,乃至於氣候的極端變化、社交媒體的社會心理負面影響,到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甚至於數位化監控系統的興起,這些無不深刻地刻劃著人們必須面對的危機的輪廓。擺在眼前的事實,表明了人類的生存似乎日趨動盪不定,所有的文明進展已朝著愈趨極端的方向前行。你我所面對的極端狀態,其特徵不僅在於眼前所有挑戰的相對嚴重性,更在於人們益加明確意識到這些無可避免的極端狀態的反覆循環糾纏。
霍隆設計博物館舉辦的「極端狀態」(State of Extremes)展覽試圖由設計的角度檢驗文明發展的動態,檢視在極端氣候、極度貧富懸殊與極端政治兩極分化的時代,人類的技術、創造力與其對地球的影響,如何調適日趨極端的生活狀態,藉由設計的潛能,揭示、批判、抵制、緩解,甚至於加劇極端狀態及其驅動機制,同時對於極端狀態的追求,提出節制的呼籲。近年來,設計師與評論者的身分立場,無不在描述、定義、策畫和展示設計過程和產品的方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霍隆設計博物館的首個展覽試圖反映「當代事物的狀態」。相較之下,「極端狀態」展覽關注的是日趨極端的全球狀態所處的機制作用,以及設計作為極端化發展過程當中調解、反抗,有時甚至是協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