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堅守與突破,如何取捨?
撰文│東海醫院工作室.徐景亭.圖版提供│台東縣政府、群眾自造、徐景亭(《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3月號150期)
台中后里舉辦的「台灣燈會」主燈以林舜龍〈森生守護──光之樹〉融合地景,導入光影科技。
台灣各地的燈會陸續開幕後,身為參觀者、也是參與創作者之一,不免思索與檢討起來。環顧全台琳瑯滿目的燈會活動,以往以傳統工藝師及在地社團、學校共同參與的民間活動,現在為何成為了國、內外藝術家與設計師相互競技的場域?
關於燈會,為什麼是大型戶外裝置?台灣燈會、台北燈節、月津港燈節、高雄燈會等眾多燈會,你我如何辨別其中的差異?
先從熱鬧的台北燈節看起,因為身處都會區,如果回應元宵節從土地出發,台北燈節確實呈現許多流行符號,相對於從城市長出的燈會似乎也是合理的,連續幾年都坐落於西門町,今年加上南港,並以暖色與冷色來試圖表現傳統與未來。許多的作品也是由知名藝術家創作,由於台北近幾年藝文活動非常活躍,不免讓藝術愛好者感到困惑:「現在是藝術博覽會、粉樂町或白晝之夜?」好的展演活動吸引人潮的作品,主辦單位都會很愛,但是作為活動的主辦單位或策展單位,也許更有義務要將活動的差異性提高,避免愈趨雷同。
再回到燈會來看,許多作品概念確實也提及與土地的關聯性,其中在台中后里舉辦的「台灣燈會」主燈以林舜龍〈森生守護──光之樹〉融合地景,導入光影科技,希望呼應愛護山林與親近山林的意涵,對於節慶與迎春的喜氣,作品表現得的確熱鬧,相當適合攜家帶眷觀賞,延續去年燈會的主燈不採用生肖來設計,作為辦理30年的台灣燈會,不沿用生肖是最主要的創意突破點。
其實台灣不同的燈區,都各有佳作,各地方政府也都希望透過創意表現帶來人潮,整體而言,眾多的佳作若無法集中火力,在失去主軸策展下呈現,最終也容易成為全台燈會裡此起彼落的火花,但是對於元宵節的傳統慶典,年輕人是否依然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