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軸兩端的位移與對接
丹尼爾.阿爾軒的未來考古
撰文│林純雅.圖版提供│Perrotin(《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3月號150期)
在工作室的丹尼爾.阿爾軒 Portrait of Daniel Arsham in his studio. Photo: Guillaume Ziccarell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Perrotin
阿爾軒創作的所有因時光逝去而自然毀損的物件,都刻劃著極深的時間烙印,如同電子晶片般刻錄著時代性編碼的強烈存在感,連帶地使阿爾軒的作品成了眾多「潮物收藏者」樂於追索的標的,也應和著「以新仿舊」、「以復古為新潮」的潮流時尚本質。在其創作語境下,這是一場名為「考古」的藝術與潮流遊戲。
在法國國家博物館聯盟(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的支持下,藝術家得以將巴黎羅浮宮、雅典衛城博物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等經典館藏原作作為作品的模型並加以掃描,作為一系列新作的靈感來源,並參照博物館百科全書式的策展模式。
在「巴黎,3020」展覽中,包括米開朗基羅的〈摩西〉與〈米洛維納斯〉等在內,展出的每件作品都以歷史悠久的蠟鑄工藝,完美地複製了原作,阿爾軒另以火山灰、方解石與水晶等古典雕塑常用的天然材料,侵蝕鑿入石膏表面,他進一步表示:「我的創作取徑,就像是跳出當下的時間流,重新觀看一個新的時空,就像你將時間快轉到未來數千年、數十萬年後,回過頭來考古一樣。為了創造一個特定的時間帶,我會尋找該時空最具代表性的物件來創作。兩年前,當我準備與巴黎的博物館合作時,就湧現了使用古典雕塑的想法。我向來對時間在物體上的移動痕跡極感興趣,但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古典雕塑和古代物體。」
這些取材自古典雕像的作品出現在3020年的巴黎,回顧了遙遠的過去,並想像了它在遙遠的未來將以何等面貌出現於世人眼前。阿爾軒的創作注重歷史與空間方面的表達,將考古的虛擬性融入創作,讓觀者幻想自己正身處未來,從另一角度回望眼前的人造古物。他引用現代生活物品作為時間符號,類比未來考古研究,用倒敍的思路引領人們穿越未來,藉助未來回望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