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物件
雕塑藝術的時代性轉變
![](https://artist-magazine.com/archive/image/ACD150/150-p32-02.jpg)
雕塑擁有十分巨大的潛力,不只是美學的表現上,因為其概念的持續擴大,新形式的可能性亦不斷被發掘,它在回應社會、展露文化等方面有著強大的能量。丹麥的奧爾胡斯藝術博物館(ARoS Aarhus Art Museum)與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合作,策畫「謎樣的雕塑──從靜置到互動」(Objects of Wonder: from Pedestal to Interaction)展覽,以近50件雕塑作品,淡化作品的脈絡呈現,關注其令人沉浸的能量與身體性,發掘雕塑不為人知的潛力。
「謎樣的雕塑──從靜置到互動」展覽著重於這些雕塑作品作為三度立體物件的特徵和敘事性,邀請觀眾「進入」雕塑,與之合而為一,以雕塑隨著歷史改變及進化的軌跡為軸線,引領觀者對於藝術的複雜性和能動性抱持著好奇之心。
以外觀和空間量感取勝的幾何雕塑
現代主義式的冷調和幾何造型,能帶來專注的感官經驗,作品詮釋走向最小化,反而更放大了作品物質性的存在。大衛.安尼斯利(David Annesley)於1960年代初開始用焊接鋼製作抽象雕塑,通常會在表面塗上鮮豔的顏色。根據安尼斯利自己的說法,色彩開闢了「一種在雕塑中表達和實現感覺的全新方式」,顏色可以使雕塑更易於被人感受其活力和律動。靠著使用不同的顏色,在作品的不同結構上,也能將它們分別強調出來。在作品〈輕搖〉(Swing Low)中,流暢的藍線和綠線,與包圍它的靜態黃色形成對比。
英國藝術家利安.吉利克(Liam Gillick)擅長以建築的視覺元素和材料,創作富現代主義風格的抽象作品,其作〈回到廢棄的植物〉(Returning to an Abandoned Plant),同樣展現了具秩序和數字感的結構之美,使用了方正立體的簡單結構,在塗有多種顏色的鋁架掛上色帶,它們的範圍變化和半透明疊色效果,產生多層次的色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