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觀音寺 瑰寶誰問津
冷清陳舊的成都新津觀音寺,卻隱藏著重要的藝術瑰寶。
5月中旬,立夏都過了十來天了,成都還未見暑氣。週日午後,趁著薄薄的日照,驅車造訪成都新津城南的觀音寺,一睹明代壁畫與雕塑的風采。
沿途路過不少景點,假日的遊人不少,倒有些擔心擁有明代藝術瑰寶的觀音寺會不會人聲雜沓,擾了清興?可還真是多慮了,到了目的地,訝異怎會安靜地有些冷清?
蒼翠的山巒與蓊鬱的林木,簇擁著掛著「九蓮勝景」橫額卻滿是歲月刻痕的斑剝山門,與各地名剎寺觀的光鮮俗麗相較,有一種遺世獨立的出塵又帶著「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喟嘆,真讓人憂喜難辨。因為,這座觀音寺的明代壁畫和雕塑,1956年即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1年更被公布為全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整座寺院的蕭索,實在看不出哪兒被「重點保護」過?
帶著些疑惑踏進山門,「五元錢!」被一旁突來的一句新津川話嚇了一跳,才發現門內右側櫃檯後坐著一位收取停車費的瘦小老婆婆。進了寺內,依緩坡而築的幾座不大的大殿,靜靜地臥在布滿青苔與綠蕨、帶著濕氣的老樹叢中,顯得格外遁世,偶爾出現的三兩遊客,成了這化外之境的點綴。
金剛藏菩薩的華麗衣飾令人嘆為觀止
繞進建於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的毗盧殿,外觀的簡樸甚至有些落寞,完全看不出這兒正是隱藏著國寶壁畫的場域。殿門敞開著,滿殿精采絕倫的壁畫繪製於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自然的天光灑落著700年來的莊嚴肅穆,訴說著中國佛教信仰的虔誠崇敬,也印證了成化朝藝術品味的卓越。中國傳統線性藝術中的蘭葉描、鐵線描、遊絲描、釘頭鼠尾描……,精妙地體現出「十二圓覺菩薩」的智慧安祥;瀝粉貼金與珠粉暈染的高超技法,將豐富的重彩賦色提煉得更加精緻璀璨。全殿共有七鋪壁畫,上層繪飛天、幢幡寶蓋和天宮奇景,中層繪十二圓覺菩薩和二十四天尊,下層則繪龕座、神獸與供養人像,建構出代表了明代佛教壁畫造像藝術的恢弘成就。
面對著滿殿的藝術華彩,不禁唏噓怎會如此被遺忘於山林?香火不必鼎盛,起碼不應這般寥落,既說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卻不見任何專業呵護,也沒有圖冊或說明書可供珍惜參考,只有毗盧殿立了塊「禁止攝影,違者罰款」的牌子,還有殿門口坐著兩位低頭滑手機的女性保安,也許是中國大陸古蹟遺址、藝術文物太多,還顧不到新津這個小地兒吧?
高浮雕騎鰲飄海觀音,氣勢宏偉。
驚嘆於毗盧殿內的藝術風采之餘,心中卻莫名的縈迴絲絲傷感,700年前藝術匠師們的智慧結晶,今日卻如此孤寂。信步往後走到觀音殿,單檐歇山式的屋頂,保留了明式建築風格,殿中的雕塑亦屬藝術之珍。殿內石砌佛臺中央為塑於成化11年(1475)的乘獨角獸觀音像及兩旁結跏趺坐於蓮台上的文殊與普賢菩薩,皆頭戴寶冠,身披瓔珞,圓潤豐腴,典雅端莊;兩側木龕內的46尊羅漢形態各異,具有濃郁的常民氣息。殿後則為壯觀的巨幅高浮雕「飄海觀音像」,觀音腳踏鰲龍安立於洶湧波濤之中,背塑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台山全景,眾佛弟子乘騎各類水獸分布於觀音四周,構圖宏偉,氣勢磅礡。
一場豐碩的藝術饗宴,飽足了略帶悶濕的午後,然而觀音寺這個重要的藝術景點,知音確實太少,歸途中怔怔地瞅著車窗外迅速向後消逝的路樹,惦念著如新津觀音寺這般具有深厚藝術文化價值、卻不為世人所重的先人遺存,不知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