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歷史以青春,我們將不再擦身而過
關渡美術館「我們必然相遇」的策展脈絡
從自身脈絡延續發展的策展策略
當我開始計畫以台灣、韓國兩地的政治歷史相關議題為展覽主線時,最先浮起的思考方向是回溯自身在2008至2012年間執行的台灣與以色列的策展計畫,在這系列計畫中是以鏡像關係比對台灣與以色列在當代地緣政治上的相似與差異。然而,當我又再度執行一個將台灣與他國並置討論的策展計畫時,不免先質問自己:這是否又是同樣的套路?是否能將某一國度/區域與台灣的地緣政治狀態做鏡像式的參照對比?
關渡美術館「我們必然相遇」展場一景。
左:陳飛豪 明成皇后、李仙得與八寶公主 2019 雙頻道錄像裝置 13’04”;
右:陳敬元 Staggering Matter 2011 3頻道錄像裝置 67’51”
(攝影:朱淇宏;圖版提供:關渡美術館)
回溯自身早前與以色列合作的一系列計畫:從2008年開始的「邊境.近鏡─台灣×以色列青年藝術家交流展」,到2012年以租借錄像作品DVD光碟片的「曖昧的存在」,這些我笑稱為「我的以色列時代」的策展計畫,議題著重在台灣與以色列在當代的地緣政治問題。雖說是以鏡像關係試圖談論兩地的相似,但更多是兩地作品各自呈現本地樣貌,並突顯彼此在地理區域發展上的差異。我不會用不如預期來定論「我的以色列時代」這階段的計畫,相反地,它們反倒是當我有意發展韓國計畫時的思考起點:我直截地將台灣曖昧不清的主體認同現實視為定論,接著以大量的作品佐證論述,這會產生的問題是,展覽以已成定論的觀點展開論述,不僅少了辨證出不同思考面向的可能性與層次,作品之間似乎也沒能產生太多的對話與連結關係。
關渡美術館「我們必然相遇」展場一景。
右後景:鄭在妍 速寫基柢 2019 單頻道錄像裝置 6’22”;
前景:曹良賓 想像之所 2018 雙面LED燈箱及背光透明燈片、平面輸出 尺寸依場地而定
(攝影:朱淇宏;圖版提供:關渡美術館)
因此,當申請2018年首爾市立美術館蘭芝美術創作工作室的駐村計畫,一方面思忖如何發展台灣與韓國的議題,一方面也再回頭梳理自己過往的計畫脈絡後提問自己:處理認同這議題,如何不是一個靜態的、既成的現象,而是一個動態的、可持續深究的問題?因這一層思考,試想從歷史中溯源認同議題。但若只是回頭爬梳歷史,不免再問自己:要搞懂歷史為何不直接看歷史書籍或者紀錄片就好,為何要看展覽與作品?當代展覽與作品到底該如何從藝術的角度表達對歷史題目的關注、研究,而非只是呈現研究歷程與素材?重讀王德威的《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後,思忖從歷史造就的種種可見與不可見的傷痕的角度切入,這不單只是顯化歷史傷口,更重要的是從現下的角度再詮解歷史,甚者是以類似回溯療癒的方法,療癒歷史雋刻在集體的「我們」身上的傷痕。很喜歡今年初剛出版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裡,主編胡淑雯在卷二導讀中寫的這句話:「時間是老人,但遲到的青年會趕上來,以當代的想像力,活潑地,還歷史以青春。」
「我們必然相遇」於2019年8月至9月於首爾LOOP替代空間展出現場一景(圖版提供:蔡家榛)
「我們必然相遇」這檔展覽最早是2019年8月在韓國首爾LOOP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 LOOP)開展,展出之際正值日韓貿易大戰風風火火之際,主辦方LOOP及我也深怕被怒火波及,花了非常多時間討論更細緻精確的對日立場,但開展後反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收到許多好評。《韓國中央日報》英文版(Korea JoongAng Daily)在韓國光復節8月15日這天於文化版面刊載了一篇文章題名為〈從不同的視角看殖民歷史:比較台韓兩地在日本殖民後的生活〉。換言之,韓國本地並不只有仇日一種聲音,還有持客觀視角看待過去的立場,只是相對上較為少數,而我一個非日非韓,又有雷同歷史背景的外來者/台灣人,似乎成了想客觀一點看待日本殖民歷史的韓國人的表達寄託載體;而也有韓國藝術家說,目前韓國多數的展覽及作品都是在探討未來的可能,這檔展覽卻是回望過去,從歷史中重新梳理脈絡,相較之下是值得被關注、討論的方向。
至於選擇以三部曲的形式,則是考量到要研究並策畫自日治以至今日,台韓百年來的歷史糾葛,不只整體架構龐大,在研究及商談作品上也會曠日費時,駐村中期恰好看到LOOP的徵件,便想若是分為三部分慢慢策畫,既能調整成我希冀的緩步但持續前進的工作狀態,三部曲也更符合設想的敘事情境框架。
取名策略及敘事書寫
當此次展覽的消息一曝光,對展覽題名的不解與調侃是我最先收到的回饋:「我們必然相遇」怎麼有點像浪漫愛情韓劇的劇名?「第一章:螢幕裡湧出許多帶著傷痕的人,他們對我視若無睹,與我擦身而過」超過廿七個字不會太長、太難記嗎?取這篇名的用意為何?
前年冬季在韓國駐村時,一方面思考著如何從台韓相似的近代史裡發展展覽議題,一方面重讀2014年年底江凌青與我合作的短篇小說《紙箱城市》,當開始從「歷史造就了傷痕」這個方向思考時,「螢幕裡湧出許多帶著傷痕的人」這句話便像被標上粗黑體般浮在眼前。一者我一直以來合作的作品都以錄像裝置為重,「螢幕」一詞實切中了我一貫的策展作品類型,「傷痕」更是議題核心關鍵字,「他們」、「擦身而過」則是顯靈了我們與歷史的關係。(全文閱讀539期藝術家雜誌)
【延伸閱讀】
【四月專輯│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