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肖像
首爾現代畫廊「人物、肖像與人們―韓國近現代人物畫」
1970年4月成立的現代畫廊(Hyundai Hwarang,1987年改名為Gallery Hyundai),是韓國歷史最為悠久、也是韓國第一間參展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畫廊(1987年參展Art Chicago)。最初畫廊於首爾鐘路區仁寺洞開張,五年後遷至緊鄰景福宮、距離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館)僅幾步之遙的現址。為慶祝創立滿五十週年,現代畫廊於2019年年底推出「人物、肖像與人們─韓國近現代人物畫」,以五十四位韓國藝術家的七十一件繪畫作品,除了展出年代橫跨1910年代至2000年代韓國現代至當代藝術在人物、肖像此藝術類型的美學轉向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我們透過作品,看到了藝術家的創作與社會及文化脈絡相互羅織纏繞,以及藝術家在對人與生活的關懷下所折射出的現實。這段與今日相隔未久、將近一世紀的歷史,正是韓國走過卅五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從光復解放到韓戰、民主運動等重要階段所經驗的時代變局。
「人物、肖像與人們─韓國近現代人物畫」展場一景。
圖為展覽開場的金觀鎬〈日落時分〉與藝術家自畫像。
(圖版提供:Gallery Hyundai)
適逢2019年韓國「三一獨立運動」滿一百年,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同樣為慶祝成立五十週年舉辦特展的現代畫廊,相當有默契地選擇接近的時空維度來回顧韓國的近代美術史。此次慶祝紀念展特別選擇了具象的人物畫為主題,以此展現時代精神和每位藝術家作品的卓越靈光。此次展覽諮詢委員之一的明知大學(Myongji University)教授、藝評家俞弘濬在展覽專輯中提到,現代畫廊在五位展覽諮詢委員反覆討論展覽方向時,最後決議認為人物畫(Figure painting)這個主題以及這類畫種在韓國的興起,最能夠做為彰顯貫穿韓國現代至當代藝術史的縱軸。而畫家所描繪的人物服飾、生活型態和社會景況,以及展覽依照時序下分子題的呈現邏輯,直接地提供一個觀看韓國現代化進程的視角,從這些人物與生活切片得以一窺當時的社會面貌。
裸體畫與藝術家的自畫像
展覽分置在現代畫廊的兩座比鄰不遠的場館,本館展出創作於1910年代至1950年代的作品,在1995年開幕的新館則呈現1950年代至2000年代之作,略可分為20世紀上半葉和下半葉的時間區段,界定出現代繪畫和當代繪畫二者的時代分野,並以按照編年順序帶出各時期的標誌性作品。展覽開場的首間展室即標示出:韓國彼時受日本殖民時期導入的西方藝術思潮,以及藝術家前往日本留學接觸到的新藝術概念影響。
展覽由出生於平壤的藝術家金觀鎬1916年於東京藝術大學的畢業製作〈日落時分〉,打開這段藝術史的回溯之門,這件被視為韓國藝術史上的第一幅裸體畫,畫面為兩名背對觀眾目光、在大同江畔沐浴的裸女,從主題到繪畫技法與媒材以及對人體的嶄新觀點,均象徵著韓國現代繪畫的伊始。受業於黑田清輝的金觀鎬以此作獲得日本第十屆「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特別獎而受到關注,在韓國文藝界相當活躍的詩人暨小說家李光洙於《每日申報》(今《首爾新聞》前身)接連報導了獲獎的消息,但報紙因為獲獎畫作中的人物「未著衣物」而不予公開刊登圖象。同年年底金觀鎬於家鄉平壤舉辦的個展,也是韓國首次舉辦的油畫個展;1923年,他在第二屆「朝鮮美術展覽會」上展出〈湖水〉,裸體女性的人物呈現給當時的大眾帶來極大震撼。
吳之湖 妻子的肖像 1936 油彩畫布 72.5×52.7cm
(圖版提供:Gallery Hyundai)
直到1945年韓國獨立以前,一共有四十三位韓國藝術家自東京藝術大學畢業,而他們皆對韓國的現代藝術推展有重要貢獻。在金觀鎬〈日落時分〉一旁並置展出的五幅藝術家自畫像,依序來自高羲東、金觀鎬、李鍾禹、吳之湖和金瑢俊,均是他們在東京藝術大學所提交的畢業作品,他們也是最早一批到日本學習藝術的韓國學生。除了高羲東描繪自己穿戴「程子冠」(兩班〔文官與武官〕等士大夫階層在家戴的帽冠)和韓服的樣貌,另外四位藝術家則穿著西式服裝或日本和服入畫。
裴雲成 家族圖 1930-1935 油彩畫布 139×200.5cm(圖版提供:Gallery Hyundai)
藝術史學者睦秀炫在展覽專輯文章〈由人物看的新視角─自畫像、裸體及朝鮮色〉中指出,自畫像在朝鮮王朝時代相當罕見,而肖像畫多半是為祭祖或宗教功能而製作,對描繪自身形象並不若西方如此熱中,而20世紀初期所引進的西畫教育,自畫像的訓練被納為培養藝術家的正規課程當中。透過自畫像以及「藝術家/畫家」的主體身分與觀念逐漸樹立,他們不再只是受聘宮廷的職業繪師或是浸淫書畫筆墨的文人。若將20世紀早期視為韓國的現代時期,當時的各類藝術在概念和類別上都發生的重大變化,從傳統概念中結合文字、圖畫和理想的「書畫」,到逐步形成有繪畫、雕塑、工藝等分類的「藝術」概念,同時其生產和觀賞的方式也都隨之變化,進而生成「藝術家」的自我認同與主體性。而呈現藝術家自身形貌的自畫像或在由他選擇入畫的人物畫像中,便體現了這樣的轉向,從展覽展出的這些自畫像可以得見這些現代藝術家們表現自我的意識與傾向。
李仁星 秋天的某日 1934 油彩畫布 96×161.6cm 首爾三星美術館藏
(圖版提供:Gallery Hyundai)
殖民者品味與國族意識的抗拮
韓國藝術界在1919年三一獨立運動的回響下,由傳統書畫家所組成的「書畫協會」舉辦多場「書畫協會展」並獲得頗具聲勢的成功,朝鮮總督府為了壓制此具民族主義運動之風,隨即於1922年成立「朝鮮美術展覽會」(簡稱「鮮展」),在學業、財務、行政等各方面提供贊助和支持,透過教育和藝文活動上的官方影響力藉以攢握主導權。李仁星的代表作之一〈秋天的某日〉以濃烈筆觸描繪農家女子和田園景觀,完美地展現1930年代的鮮展審美標準強調「地方色」(local color)的鄉土美感和異國情調。
另一方面,藝術也能做為對殖民壓迫的反動力量,社會運動和愛國主義者在1930年代的抗爭與日本政府的鎮壓愈趨激烈,國族意識高漲,藝術家們也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抵制日本繪畫風格。這個時期的人物畫主角常穿著傳統服裝、梳圓髮髻,在身材比例和服飾的色彩上都朝向具有「朝鮮性」的表現。(全文閱讀539期藝術家雜誌)
【四月專輯│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