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的〈樂園〉
波希 樂園(局部)
波希1450年生於荷蘭,比在義大利出生的達文西大兩歲,同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家。隨著2016年這位畫家逝世五百年的一項大規模展出,四十二萬觀眾前往畫家故鄉的北布拉邦省美術館、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參觀。波希粉絲空前大量湧現。他的不朽巨作〈樂園〉成為熱門賞析話題。
很湊巧的,藝術家出版社6月間出版「世界名畫家全集」第一百五十八冊《波希》之際,名為「私情畫慾:藝術大師」的一系列電影在台灣上映,其中唯一的非劇情片就是介紹波希。對於未能前往普拉多或北布拉邦省美術館朝聖波希真跡的人,藉著書籍與紀錄片走進這位「北方文藝復興」大師的彩筆世界,亦能享受到新鮮、深刻而扣人心弦的屬於波希的藝術私樂園。
取名「波希失樂園」的紀錄片,是以這位畫家的〈樂園〉做為敘述主軸。〈樂園〉是普拉多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幅畫在木板的油彩畫,是由三塊畫板組合而成,折合關閉時的外表兩扇木門描繪著《聖經》的創世紀天地創造第三天、洪水出現的混沌世界。影片中,畫的兩扇木門開啟之刻,〈樂園〉盛大登場!畫面接續了外門木板的故事情節:左側畫板,上帝在伊甸園裡,把夏娃介紹給亞當;中間的大主圖刻畫的是一個滿載著男女、奇異生物、動植物和驚悚物件的不可思議天地;最右的畫板則是眾生毀滅中的地獄之景。
波希在卅六歲時加入基督教「聖母瑪利亞兄弟會」,開始繪製禮拜堂裝飾畫。然而他以《聖經》為題的作品,卻加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超現實的鋪陳能耐,畫中引入市井小民的生活風景,也將人間情慾和悲苦歡樂融入,並煽動到極致,更具力道的是他筆下對社會的警示與批判。因而他的藝術光彩,不僅是呈現己身所處的地方與時代的宗教和風俗景色,或以其藝術的獨創性影響後代畫家而已,而是觸及面向十分廣泛且深邃,如迷宮似地引人入勝、用心探索。
「波希失樂園」紀錄片拍攝時,鏡頭走進普拉多美術館〈樂園〉展覽現場,也訪問了卅多位藝文專家和一般觀眾。包括上古樂指揮家威廉.克利斯第、荷蘭作家塞斯.諾特博姆、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洛等,都對這一幅完成於1490至1500年間的巨作各抒觀感。許多觀後感提到了「夢」:「只要專心看畫,我們開始作夢」、「好像發燒時做的噩夢,痛苦而混亂」……,確實是讓我們迷惑了,這位畫家筆下的「樂園」到底是人間極樂夢土?還是享樂後的無底煉獄?一位受訪者甚至說,他覺得畫中亞當也在做夢,夢見耶穌要娶夏娃。
波希〈樂園〉中最初的伊甸園雖有美麗的天鵝、孔雀等禽鳥;但也不乏被吞食的緊張氛圍,所謂「優美的泉水」也是有乖戾的表象,那背對著夏娃的兔子,似在預言緊接著的主畫面,也傳遞了些微不安!
確實,當紀錄片鏡頭推向主畫面時,〈樂園〉的精采更吸睛了。以噴水池為中心,數不清的裸身男女在戲水或玩樂。象徵意味的肥腴魚隻與紅色果實、騎臥在動物或樹枝的肉體、隱身在泡沫或貝殼中的情侶……,波希將自然、人類、動物、植物都解放了,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裡,進行如夢似幻的生活或者遊戲。他超出我們想像的想像,在藝術創造的呈現上讓今人驚豔。
直到最右的那張畫板呈現,我們終於發現所有的歡樂與放蕩,所有的離俗和出奇,最終都成為地獄的角色和道具。殘酷的刑法與血腥,藉由許多他製造的怪獸與刑具來執行。樂器待修,樂譜散置。那美好的日子已經結束,波希的畫之結局再一次把觀者的視覺感受拉到最高潮。原來樂園非樂園,而是一場因人而異的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