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皆寓純樸間
梁平正的雕塑美學
人的本質做為最深層次的自我意識,反映出人類生存的終極奧祕,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談論人與動物本質上最大的區別,「是意識。〔…〕理性、愛、意志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做為人的絕對本質,這就是人生存的目的。」藝術家創作經常處理的課題也與人的本質有密切關係。
梁平正多年在木雕的創作世界裡不斷探索木材的質地與內涵, 他形容在工作室裡對著原木,在下刀之前都像是跟這些木材談戀愛。他將生命視為創作中最必須面對的主體,撫摸、理解材質的過程是對生命的尊重,「順性而雕」就是藝術家在雕琢過程依循木材的本質,而非破壞性地改變其內涵,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材質本身內在蘊藏的光華。「面具」系列清晰地將材質紋理與木材造形以擬人般方式,重現軀體之美,然而透過轉化與再現,必須融入藝術家有意識的再創造,而非直白暴露其原始的面貌,首先要減少明確的指涉性, 尤其是人物的塑造不論在繪畫或雕塑,都最容易出現角色的聯想。使觀者在作品前直接且下意識地投入個人經驗,反而與梁平正意欲表現材質本身的內在背道而馳,「面具」正可以減低過多主觀性的情感投入,回歸到材質與藝術家創作的本質。
梁平正與作品〈面具群組〉於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會外展合影(攝影:邱德興)
梁平正「面具」系列的女體雕塑不是擬人化,也不是套用形象,而是將材質本身視為具有生 命的軀體,透過藝術形式的表現將材質的美感呈現出來。直挺的軀幹、比例和諧的胸部與臀圍、柔順的背脊,他將人體的美以當代雕塑回應古典恆久流長的美的原型。頭部刻意削弱臉部表情, 以各具故事性的造形取代,這裡所謂的面具,並不是用以掩飾或改變身分的外在物質突兀地套蓋了表情,而是整個頭部形象的多重意義。我倒認為梁平正在此並沒有要透過面具來論述人格的真實與虛假,或者是自然與演出的矛盾,更多是透過不同的造形呈現生命的美感。
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與觀念是時代精神的表現,同時也融入個人的特色。維也納藝術史學派代表人物李格爾(Alois Riegl)在著作《風格問題》,分析藝術家以自然和科學的方法呈現世界, 也就是說在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同時,創造出一個「藝術意圖」(Kunstwollen)。在李格爾看來,高級藝術(high art)與低級藝術(low art)都存在著推動風格變遷的藝術意圖。具體而言, 形式的變化是由形式自身內部的動力所引起。這也可以做為欣賞梁平正創作的一個參考點:面對材質而創作出來的造形,是依據木材本身的形式給予藝術家的靈感,不是僅做為缺乏生命的材料。我們解讀藝術作品的關鍵, 「自然再現」是藝術家成功地將自己的藝術思想,透過運用的材質表現出視覺與觸覺兩個因素的結合。
人類心靈的深度一如外在,是真實的,而集體意識的世界也同樣具有客觀的真實。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表現是共同價值與形式的文化世界。在榮格(Carl Gustav Jung)看來,人格中最深且不易碰觸到的層次,是個人潛意識裡積累、存放的記憶檔案, 而在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裡則儲存人類和前人類物種的經驗。這也是梁平正作品中所顯現的觀賞魅力。從材質的原始之美到源自於個人心靈卻融合集體情感的表現方式,已然超越了純粹的形式美感,是再一次將生命的樸質光華顯露的抽象意念。
「面具」系列的女性軀體回歸到大地之母的柔美形象,頭部的造形更具有神話色彩,這些都不是所謂當代藝術創作中反形式、反材質,只注重觀念的創作方法。對於梁平正而言,雕塑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造形美感的意志呈現,不是僅著墨功能性。當代藝術的史學家與評論者對於形式主義多有探討,法國哲學家羅蘭. 巴特(Roland Barthes)主張形式如同思想,透過對物體密切的探索而加強了意圖的運作。因此這些作品軀幹到頭部的各式造形,也傳遞出梁平正對生命的體悟。在某次羅蘭.巴特與學者斯卡佩塔(Guy Scarpetta)就形式的討論中提到:「我們無須過早將形式主義這個詞丟棄,對於它的攻擊經常來自於與內容的牴觸,於我而言,談論形式並非就是對內容的遺忘,因為任何時候內容將會被推進回來。重點不在於唯物主義與否,而在於是否能夠回應並安全地承接起大量的資訊。形式主義不是只有造形,而是具有相對應性,是對於內容的延續並提出質疑。」
「天使心」系列即是純粹美感 形式的展現。許多當代雕塑比過往更介入唯物性形式的表現, 一方面建基於對我們生活世界的結構性反饋,另一方面也在於透過物質的形式植入人道主義,這種雙重性創造出的轉換密碼,提出質問了非常當下的、生活的存在,以及思想的超越性與物質化的當代社會,如果要用一個新的名詞來定義,可以稱之為靈性的重要性(spiritual materiality)。就如同我們觀賞梁平正從木雕開始到使用不鏽鋼創作出精緻或巨大無比的心形雕塑,材質的重量感被像是翅膀造形的羽翼帶出了輕盈感,造形本身是一把開啟藝術家、作品與觀者間聯繫的鑰匙,可以透過造形轉化人對於材質的刻板印象。
從物質性來看,心的意象清楚表達出造形的形式,但是觸動觀者更多的是來自於抽象的感性層面。心靈的溝通仰賴非語言的傳遞,其所觸動的是人類內在的情感,梁平正則透過雕塑將之具象化。梁平正以大型雕塑將無法形象化的內在強調出視覺感,提供觀者進入的門扉;他以不鏽鋼材質反映環境空間,甚至將觀者映入作品之間,提供了對環境周遭的凝視與自我的觀照,其內在的意義除了有更深刻的東方精神外,也進入到21世紀重新面對生活環境的再思考。因此,「天使心」系列蘊含藝術家個人的深刻關懷。
從「面具」到「天使心」系列,梁平正呈現了人的內在與外在,環境的理性思維與心性的情感回映,他不斷在作品中提出「愛」的觀念,而從這兩個以人做為思考中心的系列作品來看, 「森林呢喃」系列延續了他的大愛精神。
萬物生命自有其來處,也各有其所。在「森林呢喃」多變的造形中,動物似是熟悉的生命, 卻又充滿神話與超現實的想像, 跳脫固定形式的束縛,相較以往,更加充滿了對生命的禮讚與尊重;時間及生命的內涵處處可以被感受得到,產生了有機的(organic)與生動的(vital) 觀賞美學。即使重新形塑不同動物的形象,梁平正的創作脈絡一以貫之,還是依循著材質本身的紋理與特性,隨之轉化成各異其趣的弧線,而更重要的是他將動物(雕塑造形)與植物(木材材質)、動態與靜態之間融合,兩種生命在他的藝術轉換下誕生新生命。這些生命的滔滔絮語並不孤獨,而是平靜、充滿大愛的唱和。
梁平正的作品還有一大特色: 邀請觀賞者親近。人們對這些作品撫摸、探觸的同時,也是對生命的再親近。生命本就是樸實無華卻又充滿剔透的晶瑩,而梁平正作品裡所有的光華,正是來自於純樸之間。(全文閱讀539期藝術家雜誌)
梁平正 頭燈魚 2017 不鏽鋼 98×100×240cm(攝影:邱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