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做為私人相簿,繪出真摯情感日記
倫敦國家肖像藝廊「大衛.霍克尼:來自生活的圖畫」
4月、5月的倫敦春光洋溢,埋著頭一整個冬天的花朵和新芽嬌嬌含苞,水仙、鳶尾花、風信子、櫻花、紫玉蘭,隨風搖蕩向路人微笑。相對於春光的逗引,整個歐洲因新型冠狀病毒的摧枯拉朽,硬生生打亂了藝壇迎接春天的計畫。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疫情急轉直下,一國接著一國宣布為緩解疫情傳播的「社交禁令」,禁止大型集會,限制居民移動,要求多數民生與醫藥外的商家歇業休息,各大美術館如臨大敵,也關起了大門。
「大衛.霍克尼:來自生活的繪畫」展場一景。霍克尼近年創作的iPad數位軟體自畫像
©David Parry,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時年八十二歲的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配合政府宣導,在疫情逐漸緊張的3月中旬,選擇於法國北部的諾曼第家中自主健康管理,與外界保持社交距離。他在此間分享了一幅以iPad創作的新作,並附上一句短箋:「請記得他們無法取消春天的到來。」畫中的黃色水仙花似乎等過了一整個陰鬱的寒冬,竭盡全部生命向我們招手,為掙扎著消化凋零與死別的人們注入一絲暖陽。
被疫情打亂的展覽,也包括霍克尼在倫敦國家肖像藝廊於2月底開展的「大衛.霍克尼:來自生活的圖畫」(David Hockney: Drawing from Life),原定展至6月28日的展覽目前也因館方的防疫考量暫停開放。展覽網羅約一百五十件作品,不僅是廿年來首次針對霍克尼圖畫作品的大型展出,也是近年對於霍克尼肖像作品最為親暱的一次呈現。
美術館選擇以四位親友與霍克尼的情誼為線索,爬梳他逾六十載的創作生涯,透過觀察這些長年進出藝術家畫布的關係人在肖像畫中的再現,窺見彼此情感的演變,顯露被畫者不同人生階段的人格特質,也同步記錄了霍克尼創作風格的蛻變。展覽不僅委任全新肖像作品,更選介過往較少受到矚目的素材,包含藝術家早年的習作本、近年以iPad數位應用程式創作的繪畫、1970年代霍克尼於巴黎的色鉛筆紙上畫作、1980年代發展出的拍立得組合肖像,以及同一時期藝術家連續兩個月每日繪製一張的自畫像系列。
大衛.霍克尼 吸菸自畫像 1983 炭筆紙本 76.2×57.2cm
於「大衛.霍克尼:來自生活的繪畫」展場一景 ©David Parry,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繪畫、版印與紙上創作
霍克尼身為英國普普藝術的旗手,他的藝術成就長期受到各大美術機構、學院與藏家的關注;春機、年輕男性的慾望、同志情誼、青春鳥的身影,這些對於情慾和生命力的捕捉,是人們對於霍克尼作品的第一印象。2018年年底佳士得於紐約的一場秋拍,霍克尼的〈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以逾9000萬美元的價格拍出,一舉從傑夫.孔斯(Jeff Koons)手上奪下「作品拍價最高的在世藝術家」的頭銜。
霍克尼這位多棲的創作者,長青的藝術生涯廣泛涉略從圖畫(drawing)、版印,到油畫、攝影,甚至舞台設計等各異的體裁。其中,圖畫、版印與紙上創作較少受到討論,然而這些小品卻與他淵源深厚,早在1962年霍克尼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畢業時,即因繪畫與製圖的傑出技術被授予金獎。
巨人的肩膀:肖像畫的新生
在霍克尼的畫布上不難發現前人的精髓:荷蘭黃金時代林布蘭特對於質地與紋理的掌握,法國新古典主義健將安格爾畫面中人物姿態的張力,梵谷對於肖像與靜物超越寫實的情緒化處理,畢卡索以及立體派對於多視角、動態性的啟發,以及馬諦斯擴充現代藝術範疇的種種實驗……。
「大衛.霍克尼:來自生活的繪畫」展場一景。霍克尼為展覽特別邀請西利雅.伯特維爾、
格利葛里.艾文斯以及莫瑞斯.派恩3位友人再次入畫的新作。
©David Parry,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如此技巧的新生與應用,在霍克尼對於肖像畫的處理上可見一斑。「來自生活的繪畫」一展即是沿著五位人物的繪畫肖像展開,包含藝術家自己、母親以及三位友人――霍克尼的繆斯、織品設計師西利雅.伯特維爾(Celia Birtwell);他一度的情人與助手格利葛里.艾文斯(Gregory Evans);以及霍克尼擅長版印的協作者莫瑞斯.派恩(Maurice Payne)。為了這檔展覽,霍克尼也特別邀請三位友人再次成為繪製的對象,新舊肖像相與對照,畫面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歲月的輪轉。
策展人莎拉.豪蓋特(Sarah Howgate)認為,霍克尼喜愛重複地以親友為刻畫對象的做法,讓他在作畫時不須多費神觀察對象的形貌,允許他能夠明快地辨識出時光、情緒等超越表象的元素在親友身上的痕跡,並將這樣的精神性轉譯於畫面之上,進而給予作品更為人性的細膩呈現。(全文閱讀540期藝術家雜誌)
【五月專輯│肖像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