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已至,藝界求生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無疑是自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所面臨最嚴重的一次總體經濟大衰退。
全世界對於今次新冠病毒影響所及的時間,極度樂觀的預估六個月內,基本上已經被證實不可能了,一般的預估是一年到一年半,而最嚴峻的估計可能長達兩年。至於疫苗被發明出來的時間,樂觀的預估是一年半,但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是一種複雜而精密,以往未見類型的病毒,疫苗要成功地被發明出來,可能需要花更長、難以估計的時間。
無論如何,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易隱匿性、難治癒性,以及難防疫性這些特徵,它必然將改變今後人類部分的生活習慣、消費模式,也必然將全面性的改變今後人類商業生產、世界工廠分布的地理板塊。
台灣這次在防疫上的表現不只保護了國民,也擦亮了「台灣」在國際上的辨識度與好感度,同時也使得我們成為世界上極少數,可以不必停班、停課,日常生活仍享有自由活動條件的國家;但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全世界幾乎都處於封關鎖國、生產與商業活動休眠停擺的情況下,台灣即使疫情控制得再好,也無法自外於這次全球性的總體經濟大衰退。
不只是觀光旅遊、海空運輸、餐飲、銀行、3C、石化……各產業接受重創,做為經濟活動的末梢:所有文化藝術產業在此時更是受到嚴重且無情的打擊,不只是當然首要被刪除的「非必要」消費行為,甚至在第一期600億的國家紓困規畫中,僅僅8億的藝文紓困,還是被民代怒斥:「為什麼編列8億?文化部有什麼了不起!」
賴士葆無疑是台灣文化藝術產業現實處境一面雪亮的後母的鏡子。
世界各國對於藝術產業的紓困
政府對於文化藝術產業、自由工作者的紓困方案,德國是這次疫情中最積極、最勇於任事的典範,德國推出了驚人的500億歐元(約新台幣1兆6535億元,台灣藝文紓困款項52.2億元的317倍)援助藝術家和文化企業的計畫,而且許多目前身處於德國的藝術家已經反應:申請交出只有兩天,就收到5000歐元(約新台幣16萬5000元)的紓困款項了。
德國文化部部長莫妮卡.格魯特斯(Monika Grütters)霸氣地說:「藝術家不僅必不可少,而且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現在。」她在聲明中明白表示:「文化部門的特點是自僱人士的比例很高,他們現在的生計有問題。」
德國對於自由工作者/藝術家補助款金額的上限為5000歐元。如有必要,個人在六個月之後、多人公司在三個月後,還可以多次申請。
奧地利的藝文紓困概念與德國相近,據現住在奧地利的藝術家說明,奧地利政府頒布了《新冠疫情對藝術家的緊急援助》:奧地利藝術家只要2019年的稅後年收入,只要超過6000歐元、低於6萬歐元,都可以在3月分領1000歐元(因為禁足令3月20日開始),4、5月可再各領取2000歐元/月(也就是前3個月可以領5000歐元)。此外,藝術家工作室如果有貸款要還,這三個月的還貸可以申請政府貸款還貸,政府貸款不計利息,只要在今後三年內還款即可。
英國也即時發出第一波緊急藝文紓困預算1.9億歐元(約新台幣63億元)。
台灣現行藝文紓困做法
這次台灣文化部的反應與作為也非常積極,從「藝文紓困1.0」行政院只從600億撥出1.3%的8億元,文化部自行補足到15億元的紓困金額,到「藝文紓困2.0」行政院從追加的1000億再撥出37.2億元,佔1600億總補助金額2.8%的45.2億元,加上文化部原本外掛的7億元達到52.2億元。
文化部提出「藝文紓困補助」、「紓困貸款利息補貼」、「行政調控」、「振興措施」四大對策,截至4月14日為止,共收到七千六百五十八件申請案,其中視覺藝術申請案初步估計約六百多件。
目前補助的區塊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藝文事業,以員工薪資及營運補貼為主;第二類則是為了兼顧不同勞動樣態,接案、承攬業務的自然人,自雇者而設,目前以可以證明被取消、延期,造成損失的自由工作者為主。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日前在Facebook撰文提到,文化部另啟動六大扶助措施,除行政調控、藝文事業延稅外,也包含所屬場館租金、權利金減免,最高可達同期邀繳納金額五成,此外,也已邀請所屬法人,研擬防疫期間可進行、符合產業永續經營模式的傳播方案,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正規畫線上演出付費收看機制,文化內容策進院則鼓勵民間創新平台或視覺與科技結合數位劇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則提出構想,將藝文團隊成果以影音、雙語化等方式於線上平台呈現,期盼擴大潛在藝文消費人口,為未來振興預作準備。
我們肯定文化部的勇於任事、積極布局,但以上所有這些方案,確實也因為產業類型、工作樣態的不同,對於視覺藝術產業,尤其對於絕大部分的視覺藝術中自雇類型的工作者,無論是藝術家、藝評撰稿人、專業燈光師、布展達人……,都在國家紓困的惠澤美意中被篩檢掉了。
也就是:絕大部分自由藝術工作者都不具有被紓困的資格。
台灣藝術產業中自由工作者的狀況
台灣視覺藝術產業中的自由工作者,包括: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以及產業鏈生的專業燈光師、布展達人、視覺設計等,在尚無疫情的日常,至少多數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都已經難以倚靠單獨的專業維生,加上在台灣的產業生態中,口頭的合作議約習慣,要有書面協議做為證據的損失比例甚低,疫情剛開始,就在Facebook看到文字工作者表示:一天內被電話告知取消三個工作約,未來三個月將無任何收入。此非特例,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但以目前的紓困補助,這些工作者的損失很難被證明,因此也幾乎沒有人提出紓困申請。
事實上,即使是有合約習慣的西方,自由工作者合約或書面協議無法證明的損失也很高,根據柏林視覺藝術家協會(BBK Berlin)所做的柏林視覺藝術家情況調查:「COVID-19的財務影響」(Poll on the Situation of Visual Artists in Berlin: The Financial Impact of COVID-19)問卷,其中一個有三百八十三人回應的問題:「合同或書面協議無法證明您損失的收入的百分之幾?」
超過75%無法證明的佔42.8%;50%到75%無法證明的佔23.5%,也就是66.3%是超過一半以上的損失是無法證明的,更何況是根本沒有合約習慣的台灣工作者。
凜冬之際,部分藝術家只能自求生路,4月1日起,由藝術家們互助共濟的台灣版「藝起加油ART平台」成立,以每件作品價格在新台幣6800元以內,每位藝術家成交五件要購藏其他藝術家一件作品的簡易規則下開始營運,到4月15日為止,倡議活動的藝術家王建揚指出:銷售保守估計約二千二百件作品以上,成交藝術家約八百五十位以上,成交額約近1500萬元。
這個平台將運作兩個月,但是前面這半個月運作的成果,平均每位參與的藝術家獲得將近1.8萬元的收入,要比文化部一個月最高1.8萬元的薪資補助更為優厚。而參與這個平台的藝術家,資格符合並已申請文化部紓困補助的自雇者,大約只有個位數,這也是自力救濟平台受到熱烈響應的主因。
台灣視覺藝術產業狀況
畫廊、視覺藝術空間、團體的狀況,前面一個半月是溫水煮青蛙,不甚自覺,3月以後即窘相具現。
根據4月8日「台北市藝術產業協會」針對全國立案約二百家畫廊進行的線上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四十八份的結果顯示,已有14.6%的畫廊暫停營業,有37.5%的畫廊縮短開放時間,營收的部分平均下滑53%,這些都還只是疫情的最前期,有52%的業者預估疫情的影響將長達一年以上。
今年上半年原定的展覽計畫中,只有21%的畫廊如期舉辦。約60%的畫廊取消展覽。亦有約50%的畫廊取消藝術博覽會參展計畫。
如果依據文化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近年畫廊產業平均營收來推估,2020年台灣畫廊產業營收損失約新台幣20億至30億元。但以目前文化部紓困方案的初估,對於畫廊產業能及的補助金額大約1億元上下,而且其中有不少申請單位並非概念核心中的畫廊產業,而是極為外圍的大型綜合業務公司。
經過第一階段紓困補助而顯露出來較為失準的「盲區」,對於目前全員戰鬥隊形的文化部團隊而言,如何更為精準地將資源落在「核心區」?應是下一階段更高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