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品茗絕代雙驕
藏德化杯.細品武夷
德化白瓷揚名歐美
德化杯以純潔素雅之姿奪得品茗人青睞,伴隨武夷茶的流行,與其最速配的德化杯,更成為品茗人珍藏之物。品茶之細,由杯開始。同樣泡好武夷茶,注入不同茶杯,產生不同湯色滋味。現代製白瓷杯與清代德化白瓷杯,茶湯顏色、滋味、香氣等,盡顯差異:明明同樣是瓷杯,現代瓷杯茶香隱隱,味新流竄,清代德化白瓷杯香揚四溢,味濃韻深。細品同款茶,味久回甘境遇大不同?杯子扮證人,鑑杯持玩就在第一口唇齒與杯子口沿凝聚滋味之際,品茗人感動有幾分?
左‧岩茶一身是「骨」,凝神屏氣才知岩骨妙香。 右‧武夷茶山岩岩皆茶
武夷茶為何速配德化杯?岩茶沉穩不外放,不知情者,大口大飲,無法領略其茶英神髓,只有啜小口,凝神屏氣,細細領略,才知岩骨妙香,可以在舌根九轉生津,才可以通脈行氣。
岩茶一身是「骨」,意味著茶葉底子厚,品茗者得知悉「原」味是一種況味,一種來自土壤孕育天然天地精華,要是你不珍惜,也不用心,糟蹋「原」味也就罷了,或還說:「這苦不堪言。」苦,是武夷岩茶單寧具體展現,但不知如何令它舒展、浸泡、分釋的箇中巧妙,那麼你手中岩茶將是「苦」不了。苦會轉甘,才是得知茶之真味。轉甘就是演出一場正味的戲碼,好岩茶苦甘持久,柔潤均宜,不會變澀;反之,半岩茶或州茶就短少了一份勁,少了一種扭苦轉甘的本事。
那麼德化杯精妙何在?又是如何解構了武夷茶的清、香、甘、活、醇?武夷茶歷史悠久,品賞過它的人不計其數。鑑賞武夷茶首在品「岩韻」,歷代文人雅士莫不窮究這種美妙韻底清嘉慶年間進士梁章鉅寫《歸田瑣記》,將武夷茶的風韻歸結為「活、甘、清、香」四字 。後來茶師進一步詮釋「香、清、甘、活」的岩韻:
一、香。武夷茶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裡如一,稱純香;不生不熟,稱清香;火候停勻,稱蘭香:雨前神具,稱真香。品飲武夷茶聞香時,各人有各的感受:「茶香馥郁具幽蘭之勝,銳則濃長,清則幽遠。」
二、清。指茶湯色清澈豔亮,茶味清醇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焦氣」、「霉氣」、「悶氣」「日曬氣」等異味。香而不清的武夷茶只算是凡品。
三、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會回甘。香而不甘的茶是「苦茗」,不算好茶。
四、活。指品飲武夷茶時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嘴華」時需從「舌本辨之」,並注意「喉韻」、「嘴底」、「杯底留香」等。
左‧武夷岩茶特質為「香、清、甘、活」 右‧岩茶苦轉甘才知真味
雞缸杯
肌膚與茶杯親密接觸,由微觀見茶杯背後蘊含的磊磊大器,那麼首先得拋開既成的擁器自重心態。先以「目鑑」為起點:用觀看的感覺找出一只杯的造形、色彩、紋飾、質感,感受其發散出來的韻味,引動知覺的聯想,藉助鑑定杯子的客觀時代性,將歷朝博雅文化熟練巧妙融入杯中,去領賞茶器文化進入茗賞之境。茗賞在肌膚輕撫杯器口沿中吟味,這時是醉心於杯?於茶?持甌默吟之際,茗賞鑑器,妙悟必有妙法,方能得實境。方法是:用眼看杯,用手撫摸,用鼻細聞,用口啜飲。
釉色、胎土、形制都在微觀中看見大妙境,客觀品飲白釉,自顯真味。白釉中又以德化瓷最引人注目。明代白瓷瓷色光潤,乳白如凝脂,釉閃粉紅、乳白、牙黃,而獲西方「中國白」美稱。德化杯在中國外銷史曾占有重要地位,今日歐美「中國白」代稱的明代德化白瓷,當年遠銷歐洲,法國人又稱「鵝絨白」或「中國白」。器物以爐、杯、茶器為多樣。明代德化白瓷,明清人亦稱「建白」。清代德化窯仍燒製白瓷,但其釉色相較之下已略呈青色。現代除了生產白瓷之外,還嘗試生產各種色釉與紋片釉產品。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德化瓷,到了明清以後,受到中國茶大量外銷的助長,來自歐美訂製的茶器有壺有杯。如今從海中打撈出水的德化茶器,證明了:茶器非用「中國白」不可。
白瓷瓷色光潤,乳白如凝脂。
粉嫩糯米胎
明代德化杯器各式各樣,有深腹杯、敞口杯、淺腹杯、小筒杯、梅枝杯、八角杯、草紋杯、花紋杯、鳥紋杯、纏枝杯、刻字杯、八棱杯、八仙杯、八棱雙耳杯、犀角杯、龍鳳杯、梅花杯、雲龍杯、透雕隔熱杯、八寶杯、銅爵杯、小把杯、玉蘭杯、公道杯、套杯、暗花角杯、堆花杯、葉形杯、人物杯、馬蹄杯、桃形杯等。外形互異,胎土配方卻是緊實不變。
有關德化杯胎土,明代瓷泥的配方,基本繼承元代的做法,採用高嶺土為主原料,配以適量低溫石。從出土的標本器物看,可以斷定明代中晚期的瓷泥原料是經過精選的,幾乎不含任何雜質。德化獨有的優質瓷土加上精選的瓷泥,促使「糯米胎」誕生。而不同窯口的胎土隱身杯後,白瓷杯背後實則玄妙萬千。
走過風光的白瓷窯系,千變中的不變,洞悉釉藥的吸水率,還得靠品茗的微觀。以瓷器杯為例,燒結欠火,或是釉表玻化不強的狀態下,品茗二、三回後,會出現茶漬殘留杯底的現象,杯內原本白釉色或是米黃色釉浸上了茶色,從視覺和使用上均是不雅與不潔的。因此,透過歷史名瓷的體驗,足供今人參考選杯指標。
如今,不同造型的杯器,在有心人收藏下而成為品茗人的熱門藏品,更有好杯者以不同茶之用量、濃度,放入不同材質杯裝,其間妙趣橫生,唯德化杯顯其功,令人探索奧妙何生?當然德化杯的製作橫跨數百年,如何斷代?涉及藏價,更可能買到今仿做假。如何由胎土分析,才知凝結滋味是歷經沉積,才知德化瓷內蘊所在,不探歷史的文明,又如何尋寶?
左‧透明潔白玉石感,香揚四溢味濃深韻。 右‧德化杯品茗,湯色明亮,香滑甘甜。
德化瓷胎土解密
宋代與元代的德化窯產品,出土標品各六件,經分析研究,其瓷胎中二氧化硅特別高、三氧化二鋁特別低,所有瓷胎中的二氧化硅含量在71.76%至77.8%之間;三氧化二鋁則在17.38%至21.76%之間,經過比對,證明德化窯採用當地產的瓷土,是所謂「一元配方」。其特點是高硅低鋁,有利於降低燒成溫度和玻璃相的形成。同時,瓷胎中的三氧化二鐵含量在0.25%至1.12%之間,氧化鈦含量低於0.18%。鐵與鈦氧化物的含量,普遍低於其他窯口的數值。這樣的特質有利於燒製優質白瓷。
明代德化白瓷胎釉中,氧化鉀的含量幾乎差不多,甚至胎中氧化鉀含量超過釉中的氧化鉀含量,使得胎中生成多量的玻璃相,而增加胎的透明度。加上德化窯釉層十分薄,一般在0.1至0.2公分之間,一個半透明潔白的胎,加上一層薄而光亮潔白的釉,更顯出整個瓷器通體半透明的玉石感。釉層雖薄,但肉眼觀察,胎體具有肥腴的滋潤感。
枯索的研究分析,是藏家修練的必修課程。明清德化杯散見於歐美文物市場,綜觀其市場行情仍在河床期,德化杯小價委屈了,若以一件形制一樣的明成化雞缸杯較見,杯形、口徑、圈足相似度高,若雞缸杯可令藏家喝普洱有「仙氣」,那麼以同形的德化杯品武夷,豈不教人味蕾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