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態現實
格斯基的時間重組術
1980年代開始,格斯基的鏡頭關注當代社會中壯觀的城市切片,舉凡超級市場、摩天大樓、體育活動、慶典等,以垂直構圖(vertical shot)布局出巨觀盡現的當代文明,如1980至1989年的早期作品〈城市,港口,機場,高速公路,美術館〉,以巨幅圖像展示;1990年代初期格斯基開始實踐「潛在的當代景觀」,嘗試以電腦技術去呈現真實的景觀。
格斯基一件1995年的作品〈恩加丁〉,是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部的雪山,一次整理照片的契機,他發現了山下的陣列,將畫面放大檢視才發現似吊橋的黑影,原是由滑雪者群體列隊而成,格斯基將老照片重新創作,將人物縮得更渺小,襯得雪山遼闊,頗能呼應明代文徵明所作的〈關山積雪圖〉,一支渺小行旅在風雪中騎驢橫渡,畫作源起文徵明與王寵(1494-1533)遊江蘇遇大雪,借宿山中寺,王寵一時興起,遞紙向文徵明索畫,然而,因為畫卷太長,文徵明耗時五年才完成,不同於古人乘興而作的雅風,這張長卷中下了五年的雪,文徵明構築的雪景可能不僅是當時即景,而是與弟子王寵的山中深談,圖中行人身著各色淺衫,置身壯闊的雪景,唯有數個人物身著赤衫,有研究者指出赤衫人可能是文徵明的化身,獨走雪徑抒懷。
格斯基的雪景,對比文徵明的抒情寫意更為冷靜而出離,依然不脫探索雪景的當代性本質,嘗試透過機器技術以展現肉眼忽略的內容,例如雪山中的行人,無法以視域一覽的雪山全貌,有評論者認為格斯基的作品是當代的「畫意攝影」,即以繪畫的觀念進行攝影的創作,而格斯基本人的說法則是「輔助的客觀主義」,差別在於格斯基在創作多年後的概念仍偏向所受的訓練與杜塞道夫攝影派,只是在對攝影這道媒材之於藝術創作的看法,是以「輔助的」方式進行客觀主義的紀實攝影,在數位後製下的點景人物,對比雪山顯得壯闊而尖銳,格斯基嘗試調校的畫面不是魔幻寫實,而是紀實,只是對於所謂的「紀實」,格斯基逐漸形塑自己的洞見,他的敘事時而宏觀冷峻,時而是凝結式的微觀。